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40:獨 善

 


 

我自忖沒有投身社會運動的興趣和能耐,不願起而行,但求坐而言;當老師大半輩子,加上不斷著書立說,無論如何也算沒白活,不致混吃等死。一如當年幹記者寫些風花雪月或無關痛癢的報導文字,只要雜誌刊出問世,還是有些小小虛榮,這種心境最近又不時浮現。有回在中山地下街誠品書店發現有六種我的著作上架,另外則在北投圖書館看見我有八本書館藏,讓我心中竊喜,畢竟爬格子的苦心沒有白費。以持續書寫廣結善緣雖屬兼濟理想,卻源於長期獨善工夫下的自家本事。我自許但不自詡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一生多少體現為「我思故我在」,於是在「我手寫我心」的因緣流轉中,數十部著作遂源源不絕生成,有幸實現「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理想。獨善之我自有識之日起便對道家「無求於人,亦不為人所求」的意境心嚮往之,乃奉行而成今日之我。

 

或許可以這樣說,老來我越發能夠運用獨善工夫去完成兼濟事業,那便是體制內的教育與體制外的教化並行不悖。年近七旬,時不我予,理當認清「有為有守,無過與不及」的大智大慧。在資訊科技當道的時代,只要不停創作,還真的有可能「立言以不朽」,唯願不被後人否定或取笑。必須坦承的是,眼前這部《新生死學》絕非學術論著,而屬心靈小品;身為「大智教化主」,我完全無心回返學術寫作的窠臼,這點在回憶錄《六經註》之中已明白表達。尤有甚者,雖然生死學已經辦成博士班,我還是認為它呈現為「心性體認本位」的生命學問較親切。生死學有沒有專家?沒有死或至少沒有大死一番的人不足以成為專家。依此看來,法國哲學家傅柯和我的同鄉老友鄭曉江都選擇走向「終極體驗」一途,「在世存有」雖劃上句點,「生命敘事」卻永垂不朽。

 

十餘年前我的職場生涯出現過一回大動盪,臨時受命接下學校的院長職務,為迎接一年多以後的大學評鑑打拼。猶記一年半之內共參加大小會議起碼兩百場,因為私校若是評鑑結果不佳,立即會影響政府補助,不可不慎。如今想來,那真是一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涯經歷,令我亟思退隱之志,遂寫下「享閒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的四句教以自我安慰。不過後來發現評鑑還是有其好處作用,例如讓學校真的啟動學術休假制度。我正是因為擔任要職積分甚高而申請到休假一年的機會,便於評鑑結果公布皆大歡喜之餘遞上行政職的辭呈,選擇去對岸講學研究,放棄還有一年的任期。如此看來,我仍是一個以獨善為重的傳統文人。不過教師正職二十五年半之中,有十一年半擔任主管職務,皆能勝任亦無閃失,兼濟依然及格也。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9:兼 濟

 


 

我將社會學所指的「人生三齡」分別賦予「生存競爭、生涯發展、生趣閒賞」三階段內容,但不是一刀切,而是漸層渲染,相互通透,分列僅代表各階段特色而已。由於生涯時期處於人生旺年且至少長達三十載,適足以作為承先啟後的重要階段;生涯前期仍不時要為生存奮鬥,及至後期則逐漸體現生趣之妙諦。一個人步入生趣階段大多已入老,以當前國人平均餘命超過八十來看,老後若無太多病痛,尚有十幾年清福好享。「萬物靜觀皆自得」,宋儒程顥早就把靜觀閒賞的真義描繪得如此親切,幾乎唾手可得。「自得」是一種生命境界,在明代大儒王陽明看來正是「反身而誠」的自我貞定工夫,一旦修成則無向外馳求之誤。陽明心學的精神可上溯至孟子,亞聖將「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對照地看,可作為我們安頓新生趣的思考起點。

 

孟子講「兼濟」與「獨善」,還需要考慮是否受到外在情勢「達」與「窮」的限制;如今新生死學建構「安身立命」的論述,主張可以超越此等限制而直指人心,從而作出存在抉擇。沒有錯,人生在世主觀條件操之在自己,客觀形勢成之於環境;但是人作為靈明主體,具有「主動能動性」,還是足以盡可能在環境限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倘若將「新生趣」納入「新生涯」後期來實現,譬如在年過半百後反身而誠,當會發現兼濟大可「盡力而為、適可而止」,此刻便是主動調整心態走向獨善的恰當時機。獨善不必繫於「窮」,兼濟也無需等待「達」,尤其身處在後現代多元社會中,機緣俯拾即是,端看自己能否發現、會不會用。以兼濟而言,如今根本不必去想什麼「治國、平天下」,「合群」便已足夠。這是指關心並參與社會,例如除了職場生涯外,當志工服務人群也不乏成就感。

 

認真想來,古人心目中的「兼濟」,在現今的最佳作法就是「敬業樂群」;這包括在職場中「敬業」,以及在社會上「合群」兩方面。除了自由業或是自行創業例如當網紅,但這些終究是少數,現代人大多仍在組織中討生活,軍公教和上班族都一樣。以我而言,雖然教職有較多獨當一面的可能,但畢竟仍屬學校一員,聘書一年領一回,且載明有「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的責任,連入行前與退休後的兼任都不例外。我當老師至今三十九載,謹奉職責和良知行事,大致算得上敬業。但除此之外,我也有一些經世濟民、自度度人的理想,此即「大智教化」。大智教化是既有官方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雖可用於學校教育,但主要作為社會教化,媒介平臺就是實體書出版品,以及虛擬的網站民間書院「大智教化院」。宣揚反諷的「大智人生教」,正是我的兼濟途徑。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8:安 樂

 


 

涉足並任教生死學長達四分之一世紀,我一直將安寧死與安樂死相提並論,甚至認為足以相輔相成。這似乎犯了一些衛道之士的大忌,但我仍願擇善固執,全力宣揚,以彰顯各種存在抉擇的可能。仔細觀之,安樂死雖然在部分人心目中被視為洪水猛獸,但提倡的呼籲卻不時此起彼落,甚至要求推動公投,已足以影響視聽,理當受到國人的正視與重視。或許是受到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不久前著名作家瓊瑤為其長期臥病昏迷的先生爭取安樂死,以及知名記者傅達仁遠赴瑞士完成解脫心願,都激起陣陣討論風潮。當然安樂死要順利施行勢必得經由立法程序,而全球已有十幾個國家地區通過立法,足見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立法至少有兩種途徑,即由民意代表提案,或是由公民聯署立案投票;後者在國內已促成同志成家,於亞洲開風氣之先,沒有理由不尋求安樂死立法的可能。

 

反對將安樂死與安寧死相提並論的聲音多來自宗教界,有種理由係認為其違反自然,但同志成家又豈算得上自然?安寧療護最常強調「自然死」,以反對安樂處置的「人為死」;但人們也許不知道或已忘記,之所以採取「人為死」,是想早日結束某些「人為活」的痛不欲生。其實真正自然死乃是放任不管,就像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將老人拋棄山野令其自生自滅以減少人口壓力的習俗,再怎麼說也不人道。安寧服務其實還是使用有限的醫療介入,以進行疼痛管理,希望患者走得較平和。這乃是一種「尊嚴死」,是很好的良法美意,只要病患與家屬樂於進入安寧療程。但是倘若當事人及家屬都覺得不必活受罪,而選擇提早大去以保有僅存的一絲尊嚴,是否也值得列入選項加以考慮呢?我一直主張安樂死必須嚴格把關,而且盡量備而不用,但不應完全予以否決。

 

「安樂死」本為外來語,其原意為「好死善終」,但包括一定人為造作成分在內。此語於明治維新時代被日本人由西方引入,並引用孟子「死於安樂」的說法加以漢譯,從此流傳至今。傅偉勳認為此一譯法不到位,應改為「安易死」,但人們仍習慣舊說。歷史上提倡安樂死的著名人士包括哲學家培根、寫《烏托邦》的政治家莫爾,以及精神分析鼻祖佛洛伊德,可謂先見之明。無奈二戰期間納粹以此為名進行種族大屠殺,遂使之嚴重污名化,如今則大多以「尊嚴死」之名重出江湖。新生死學提倡關懷倫理實踐卻主張安樂死合法化,看似突兀其實不失人道。往深處看,此乃「死亡權利」的選擇與落實;人既然可以決定動物的安樂死,為何不能用在自己身上?這肯定需要深思熟慮,但在此時此刻卻不應該限制其討論空間,同時理當包容推動立法的可能才是。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37:安 寧


 

人生不如意者雖不見得十之八九,總也有十之五六或十之四五。根據統計,臺灣人目前光是罹癌的比例已達百分之二十八,大家都必須做好居安思危的心理準備才是。癌症除非已進入末期,只剩數月可活,其餘若積極治療,且能度過兩年及五年兩道關卡,多活十幾二十年或不成問題。但無論如何人到頭來仍不免一死,面對好死或歹死,當然希望趨吉避凶、逢凶化吉,而非抱憾以終。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只能學習孔子「盡人事,聽天命」的教誨,盡力而為,適可而止,生死大事尤其當作如是觀。新生死學推廣大智教化,向古人借智慧,樹立儒道融通的價值觀,發現三位集儒道思想精華於一身的文學家陶淵明、白居易、蘇東坡,足以作為後人的表率標竿,乃樂於將他們作品中對於生死流轉的微言大義發揚光大,讓今人有所啟發進而躬行實踐。

 

對生路歷程的智慧觀解,陶淵明「縱浪大化中」固不必多言,白樂天亦有類似的感懷:「勢去未須悲,時來何足喜?寄言榮枯者,反復殊未已。」可與陶公的「不喜亦不懼」相互輝映。至蘇軾因為仰慕陶潛而寫了百餘首「和陶詩」以示效法,例如「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甚欲隨陶公,移家酒中住」之句,明白表示不受道佛二教吸引,而願留在人間瀟灑走一回。由此可見這三位精神不朽的偉大文人,對於世間肉身多抱「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務實態度,對後世的人們大有啟發。古時醫藥不若今日發達,對於人生告終之際,反而容易實現「應盡便須盡」。反觀現代人一旦住進醫院,卻很容易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悲慘困境,亟待在生死觀上作出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用以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此等存在抉擇至少有二:安寧死與安樂死是也。

 

安寧死即安寧療護,法規條例中稱作「安寧緩和醫療」;「緩和」指不做積極治療,採「醫療」而非「照顧」之說則為提供健保給付的正當性。不過根據我在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的經驗觀察,末期病患在其中實以照護為主、醫療為輔,畢竟已屬「不治」之症,不可療癒,多治無益。由於觀念推廣普及,加以醫院評鑑要求,如今國內大型醫院幾乎都設置有安寧病房,但是否真正落實到位則為另外一回事。因為若從成本效益考量,開辦安寧服務非但不能獲利,還可能消耗更多人力資源;尤其是護理師、社工師、護佐、照顧服務員的運用,皆較一般病人為甚。但是安寧所堅持的「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四全照顧,無疑是關懷實踐的真正深化落實,值得大力推廣普及。不過話說回來,由於社會整體風氣仍趨保守,選擇走上安寧之途往往情非得已,甚至奄奄一息才進住,思路有待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