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04



家庭教育:兒童本位

    個體為成長與發展而接受教養的源頭之家庭教育,雖然可以持續延伸至學校及社會教育內,但其基本的中心任務仍在於關照學齡前兒童,對焦零至六歲的幼兒,並兼及孕母的胎教。回顧整部人類教育史,現代教育的出現其實晚至十八世紀,「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經典著作《普通教育學》甚至出版於十九世紀初;而他心目中的教育學其實是實踐哲學,至於教育也僅指兒童教育。時至今日,教育和教師的對象仍歸未成年人,大專以上則另指高等教育;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中學以下教師要接受師資培育並考授教師證方能任教,大專教師則光憑碩、博士學位就有資格站上講臺作育英才。

    不同於西方學校制度的形成是先設大學,再有中學,最後才出現小學,教育活動則自古便以兒童為主軸,中外皆然,畢竟這才代表未來的希望。以西方教育思想論,遠的不說,十七世紀的康美紐斯即在其《大教學論》之中提倡嬰兒教育的重要,到了十八世紀有盧梭撰寫《愛彌兒》以鼓勵兒童啟蒙教育,至十九世紀的裴斯塔洛齊和福祿貝爾更對親職教育及設立幼兒園分別作出貢獻,這些都是相信孩子具有天賦潛能而以兒童為本位的先進思考結晶。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初期更有一位精神病醫師蒙特梭利,因為診治智障兒童而當上啟智學校校長,後來又創辦自己的「兒童之家」,以實驗性教學建立嶄新的幼兒教學法。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03



家庭教育:親職與子職

    依常識判斷,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把家長視為教師,向學齡前兒童傳授一些生活基本能力。但是一對父母能生育卻不見得會教養子女,身為家長、為人父母的職能也需要學習,這就構成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分和前提,亦即家長教育,又稱親職教育。過去基於「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與刻板印象,親職教育大多指向母職,相對而言父職就顯得想當然耳。時至今日,無論是社會變遷還是家庭形成都呈現多元樣貌,後現代社會和家庭的型態,早已超過人們想像。雖然相較於西方,華人生活模式仍普遍趨於保守,但在西潮不斷衝擊下,家庭及親職教育有必要提早作出全方位的規劃設計,以利下一代順利成長發展。

    一如學校教育的落實需要先有教師教育或師資培育,家庭教育的成敗也繫於親職教育是否到位;孩子是國家民族的幼苗,不適任的父母極有可能難把孩子教好,等於為社會增添負擔。不過親職教育固然重要,相對的子職教育也不可或缺;此乃〈家庭教育法〉的創新規定,要求為人子女者懂得並力行對待父母及長輩應有的態度和責任。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對象並不止於學齡前兒童,舉凡未成年人都應該接受子職教育,並以此當作日後為人父母的「職前」修養工夫。放大來看,今日的子女就是未來的父母;親職傳授子職,子職成全親職,親子的代際傳承,反映出文明與文化的生生不息、永續發展。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02



家庭教育:性別與婚姻

    本網誌雖以議論形式撰寫,但在精神和性質上仍屬情意取向;我提倡建構華人家庭教育學,正是基於情意的本土文化考量。欲達此目的,首先必須對焦於何為「家庭教育」?所幸在國內已法有明文,無需爭議。2003年初政府頒布〈家庭教育法〉,規定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至少包括下列六項:親職教育、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其中兩性、婚姻及倫理教育,日後更列為高中生命教育正式課程的一科「性愛與婚姻倫理」,足見家庭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十分緊密。且由此可見,家庭作為人生受教的起始階段,至少有半數課題涉及生命。

    生命教育將性愛與婚姻並列,以傳授相關的倫理道德規範;家庭教育則將兩性、婚姻、倫理三者並列,視為家庭的基本內涵。這些都是十幾年前問世的法規與課綱,有意無意以異性戀為前提來討論性愛、婚姻與家庭,卻在2018年底的一場公民投票上,面臨重大挑戰。其中兩案藉「性別平等教育」以向下推廣「同志教育」,另有三案則涉及保障同性婚姻的適法性。結果除另立專法保障外皆遭否決,雖未能撼動傳統兩性婚姻與家庭的基礎,但也預示另類價值與模式的到來,這無疑對建構華人家庭教育學具有一定衝擊。為未雨綢繆而非亡羊補牢,法規所指「兩性教育」宜朝「性別教育」方向擴充,以多元思維因應未來變化。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華人家庭教育學 01



家庭教育:常識觀點

    一般人對於家庭教育的基本認識,不外都是將之視為跟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個人一生受教的連續統,而且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轉變;例如家庭教育即在學前,而各級學校畢業後不再深造便算踏入社會。這種認知上的區隔雖無可厚非,卻可能忽略掉其中的持續性與重疊性;像子職教育可能維持到成年,而社會人士仍有機會在職進修。此外家庭教育的對象與內容,也可能同人們的常識判斷有所出入;如大家多想像是父母在教養子女,但作為家庭教育首要內容的親職教育之對象卻是父母。不過話說回來,常識仍頗具參考價值,但並不全然正確,必須通過知識檢證,最終希望能夠產生智慧的效果與境界。

    我擔任教職總共三十六載,雖屬知識代言人,卻對常識不曾或忘,畢竟我讀小學的啟蒙課正是「常識」。初小的常識後來轉化為自然與社會,上中學更細分成理化生物和史地公民;再加上語文及藝術,便構成人類知識三大領域。那麼學前教育在教什麼?如今的幼兒園過去叫幼稚園,除了吃喝玩樂,我對之幾乎沒有印象;只是大概調皮搗蛋過了頭,老師向我母親抱怨一人得當四個人管。我自小為單親家庭,母親好像也沒怎麼教育我,但我絕非壞孩子,孤單成長的環境使我好讀書不求甚解,卻意外讀成大學教授。唯興趣使然而長期教通識課,又涉足生命教育,始終走在近常識遠知識更嚮往智慧的情意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