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中隱之道




               中土漢人以農立國,雖曾歷經異族統治,但長期以來,讀書人通過薦舉或科舉取士為官的傳統始終未變。在上世紀初科舉結束前兩千多年的大半,士人的出路只有官場而無職場,一旦辭官就只能回家務農,陶淵明便是一例。類似今日商業社會自宋代才開始萌芽,至明代轉入興盛;因此白居易和蘇東坡還必須堅守官場,而唐伯虎則可以鬻文賣畫維生。綜觀古代文人生平起伏,幾乎無不以儒者之姿起步,希望通過修齊治平的階段發展安身立命。但是人在江湖終究身不由己,治世當然容易獲得晉用,亂世則避之唯恐不及,「仕」與「隱」的出處之道,遂成為千古哲人文士必然要正視與重視的問題,且稍一不慎便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從大智教化的視角回顧,兼濟獨善、仕隱出處基本上反映了儒道人生的存在抉擇,不是做官便是回家自食其力。以陶、白、蘇三人為例,蘇、陶分屬過與不及,唯有樂天知所進退,恰到好處。東坡「一肚皮不合時宜」,被貶至天涯海角雖逆來順受仍屬過分;靖節「不為五斗米折腰」,歸處田園卻落得三餐不繼可謂不及。相形之下,白居易於中年眼見官場險惡乃悟出「中隱之道」,自願靠邊站卻不辭官,其間碰上朝廷劇變,卻因此躲過一劫,平安活至七十才致仕安享天年。當閒官中隱可遇不可求,卻始終為古代文人所嚮往;大智教化提倡「中年中產中隱」,正是希望今人命過中年務必進入中產,再以「不積極作為」的中隱終老。

    「中年中產中隱」乃是臺灣人身處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最佳自持之道,也是讓中華民國偏安政權長治久安的適當途徑。有力使力,無力使智,大智教化教人以識時務者為俊傑;面臨對岸彼強我弱,只能智取而非情緒用事。兩岸並存的事實已近七十載,此際不宜採取儒家式「正名」的思考模式與之對抗,而應走向道家式「全生」途徑,用以善保百姓福祉。這種安身思想的改變,屬於大智教化眼中價值論的二度轉向,頭一回只算是人生信念的遷移。作為偏安超過一甲子的政治實體,近年卻以反中、正名的姿態來支撐主體性,除非有機會成為花旗國的附庸及兒皇帝,否則就是多此一舉,還不如重拾「中國人」話語權來得務實。

    大陸雖以強鄰壓境,但在同屬中華民族的事實下,認同「兩岸一家親」大可解套許多無謂煩惱。尤其是即將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而不斷「讓利」給臺灣的磁吸效應,我們唯有智取共產黨,方能換取一些喘息時空,否則只會迅速消亡。大智教化主張「從人生看宇宙」,臺灣人現實生活中的天地時空不時被對岸擠壓,即使以民粹式選舉或公投反映出頭天,但是又何奈?政治智慧在於「爭一時也爭千秋」,偏安政權不等於地方政權,盡量以不變應萬變或可找到出困之路,不斷以小動作刺激對方做出激烈反應以換取選票絕非良策。太陽底下無新事,有的只是雜瑣事;選舉語言和動作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當真,否則只會自尋煩惱。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安寧病房




        雖然身為生命教育教師,但是看見聽到「安寧病房」四個字,仍然不免覺得它屬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安寧療護實施「身、心、靈」兼顧的「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四全照護,無疑是末期病患的最佳歸宿。前天我有一位大學同學住進安寧病房,僅待了一天便蒙主寵召。她在六月初割除癌變,正慶幸重生,卻在一個多月後發現擴散而二度手術,主治醫師進一步建議化療,她已痛不欲生而決定轉入安寧病房。我曾在醫院當了近兩年志工,其中三個月進安寧病房實習,對其運作略知一二,肯定其為良法美意。可惜除家醫科外,極少受到其他專科醫師青睞,更不用說推薦列為療護選項,不少患者只能忍受痛苦治到不治。

    目前安寧病房得以健保給付,可連續住兩週;老同學只使用了一天,不免遺憾。然而看見今晨電視報導有醫院大火燒死數人,才發覺病房也存在不安寧的危機。除該院危機處理不及格外,媒體的稱呼也十分零亂,至少包括「安寧病房」、「護理之家」、「養護之家」三者。由於安寧療護列為醫院評鑑項目,要求嚴格,我相信失事的應為醫院附設「護理之家」,類似民間為失能失智長者所設的「養護中心」。後者與「安養中心」有病情程度上之分,均歸內政部管轄。此番失火醫院原為「省立」,後改「署立」,今則為「部立」,令人莫名。建議追隨近日「正名」風潮,澈底更名為「國立新北醫院」。如此名正言順,方能永續經營。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應盡便須盡



                人類發展學將人的一生分為三齡:從出生到就業的「生存競爭」第一齡、從就業至退休的「生涯發展」第二齡,以及退休後的「生趣閒賞」第三齡;大智教化就前二者提出安身立命之道,而對後二者則標幟了生脫死之途。其中第二齡長達四十載,可視為人生階段的漸層過渡,逐漸從安身步向了生。安身是為走更長遠的路,了生則是看見路的盡頭而有所了悟。對此種了悟,陶淵明的詩句作出最佳註腳:「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何復獨多慮。」這是典型的也是健康的現世主義之體認,在「人死如燈滅」的慧見中,看見「是非成敗轉頭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真諦,順其自然地活到死。

    古人面臨死生大事,尚有機會順應自然;今人在科學技術的人為造作下,反倒喪失了種種可能性。就人們心之所嚮的生命終點而言,「無疾而終、壽終正寢」的好死善終可遇不可求。退一步看,少一些痛苦、多幾分祝福則是安寧療護的理想。但現實更可能是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殘喘中含淚懷恨以終,此刻安樂死議題就應該被正視與重視。相對於安寧療護兼顧身心靈的自然死,安樂死看似殘忍無情的「人為加工死」,但它被討論的前提卻是更不人道的「人為加工活」。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中,安樂死多少足以成為安寧死的另類選項,即使備而不用。畢竟「應盡便須盡」,若事與願違,則針對「延後」的「提前」並無不可。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愛智慧見




    談政治太沉重,但是它於臺灣卻無所不在;此起彼落的選舉,以及政論節目的轟炸,皆令人無處可逃。既然逃不掉,就選擇去面對它;不是空手對抗,而是擁有一套強化心智的精神武裝,此即應用哲學的愛智慧見。應用哲學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應運而生,試圖彌補傳統哲學不足之處,屬於典型後現代產物。著名例證便是美國哲學家杜明的宏文〈醫學如何挽救住倫理學的命脈〉,以示哲學轉向跨領域探究所產生的實用力道。醫學倫理經過擴充後形成生命倫理,其中包括護理倫理。護理專業如今並非從屬於醫療專業,而歸於醫療與照護相輔相成的助人專業。護理早先的確從屬於醫療,之所以有今天,部分是藉助於哲學的力量。

    我的教授升等論文專門研究護理哲學,發現很少有一門助人專業如此重視哲學,在護理界稱之為「哲理」。她們並非仰仗傳統哲學,而是從後現代思潮中特別揀選一道利器,那便是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哲理十分強調陰柔的「關懷」倫理,以有別於主流陽剛的「正義」倫理,由此反映出專業職場中「治療」與「照護」的差異。後現代精神主張「尊重差異」;從多元視角檢視問題,方能看見差異而退一步想。如今執政者正在揮舞「轉型正義」大旗到處殺伐,倘若能夠退一步將「關懷」之情融入其中,則像年金改革及追殺黨產等作為,就可以操作得更細膩也更得人心。轉型不必質問原罪,而是恢弘前瞻,這的確需要愛智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