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回首08:中小




小學中年級生介於八至十歲之間,應該是身心單純、天真活潑的年齡,可是作為以推動生命教育為終身職志的教師,當我聽說臺灣學生自殺的最低年齡已降至小三生的身上,還是覺得相當吃驚與遺憾。話說我在九、十歲左右時,只會讀充滿注音符號的《國語日報》,根本不知道自殺為何事;如今的孩子接觸的則是圖文並茂的《蘋果日報》,其對社會案件的描繪常是鉅細靡遺,難免會讓人有樣學樣。政府早自二十年前就開始推動生命教育,而且一起步即肩負起學生自殺防治的責任。無奈老師的苦口婆心,抵不過媒體的推波助瀾;猶記某著名藝人上吊自殺,媒體不分晝夜地密集報導,當週全臺自殺人數立即大增便是明證。對兒童的潛移默化當以家庭與學校教育為主,只是如今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不斷滲入,確實是一大隱憂。
   
接下去我想討論的是一種流行趨勢,它如今已降臨在小學生的身上,而且為政府所鼓勵,並大受家長歡迎,那就是學洋文。洋文一般指英語,臺灣人其實更嚮往美語,君不見到處都是兒童美語補習班林立。我小時候是從十二歲上初一時才接觸到英語,如今還是張口結舌,不知所云。也許正是因為許多大人英語不夠溜,所以主張從更小的年紀學起,有些孩子從幼兒園便開始洋腔洋調了。現今它更具有正當性,因為由政府帶頭提倡,連國家考試都得加上英文一科。這些作法目前都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但是看看日本人英語普遍不夠溜,卻長期以來皆行駛在國際正軌上,甚至像電器用品,早成為國際之軌。我並不反對孩子學美語英文,但是更重視下一代的漢語中文素質;如果捨本逐末,實非國家民族之福。
   
也許有人以為搬出國家民族的大帽子是落伍之論,身處後現代社會,應該全球化、國際化才是。的確,擁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經驗,對孩子的未來事業及生涯發展大有益處。不過我倒是突發奇想地認為,與其從小花大錢學外語,不如找個有公信力的組織,去大力推動交換學生或短期留學計畫,盡量讓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到英語國家或地區去正式上一學期課。能夠在英語環境中生活半年,也許終身受用。大家都以為美國很遠,其實作為美國最靠近東方的領土關島,與臺灣只有三小時的飛行航程。那兒駐紮了大批美軍。我們的地方教育當局可以考慮去跟對方接觸一下,看看有沒有機會讓孩子出國快樂學習。如果把學外語當成一項投資,政府更應該積極推動短期留學並積極補助才是。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回首07:初小



   
八月底、九月初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報載有小學校長率領主任於開學當天,列隊歡迎小朋友的到來,並送上青蔥一支及智慧卡一張,象徵來年大家變得更聰明也更有智慧。這真的是別出心裁的作法,相信頗得孩子們喜愛,也更樂於去上學。相形之下,托兒所和幼稚園的情況就不同了;尤其是小班生,家長不捨子女頭一天去過團體生活,還得演出一場十八相送才罷休。其實幼教並非義務教育,從小一開始才算是。公立國小規定要六足歲方能入學,我出生於十月,差了一兩個月,因此便在未足歲的情況下改念私校;好在當年以軍人子弟身分獲得補助,否則學費貴得驚人。不過在那個惡補盛行的年代,私校的填鴨政策確實發揮相當大的功效,讓我們班三十八人全部考上初中,我還錄取第一志願。
   
回想小學六年加上初中三年,的確是我的啟蒙年代;如今的九年一貫,當年分為國校和初中兩階段,後者是用考的。小學時代的生活確實有些記憶模糊,不過初小階段學習的課程名稱,我至今仍有印象,那便是國語、算術、常識三門課。這三門課現在分屬語文、數學及生活三大學習領域,其中的常識課最為我所重視。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知識洗禮和學習生活,自己甚至成為學者及教師,我肯定生活來自常識,「常識即生活」。為了提倡我的常識哲學,十年前我甚至寫了一本題為《從常識到智慧》的小書。事實上,時下初小的「生活」領域,到了中小以上便分化為「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等領域;它們所反映的,正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三大知識領域。通過知識學習可以從常識走進智慧之境,但是知識不該背離常識,否則就與生活不相應。
   
我的初小教育主要是識字教育,由於我日後成為文字工作者,這理當算是最重要的啟蒙時期。華人使用方塊字,古代講「六書」以示文字的由來,老師也用心地教導我們一筆一劃地寫好楷體字。這種正體字因為大陸推行簡體字,遂被視為繁體字。繁體字寫起來固然有點繁,不免令人心煩,但它畢竟其來有自,此即我們造字的傳統以及締造的文明。當年我們還學會使用注音符號,如果一寫不出來,可以暫時用注音取代;但現在大陸上用的則是漢語拼音,臺灣也在低調使用。但不管是用臺灣這套國語文,還是大陸的漢語中文,華人子弟都需要完完整整、正正經經地學好使用語言和書寫文字,而非社會上流行的所謂「火星文」網路及手機語文,否則便會造成溝通斷層,甚至出現文化危機。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回首06:幼兒園




印象裏我是上過幼兒園的,那個年頭稱作「幼稚園」;我想自己當時一定十分幼稚,非常調皮搗蛋,以至於讓老師向我母親抱怨,我一個人要當四個人管。這件事在半個世紀後還被老母不時提及,令我懷疑自己小時候很可能是過動兒。過動兒的特性就是坐不住,而沒定性的人很可能會一事無成。不過事情也並非那麼絕對,如果讓過動兒朝拚命動的方向發展,也許會大有出息,此事已在榮獲八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身上得到印證。至於我可說完全沒有運動天份,好動純粹就是心浮氣躁使然。幸好年歲日長以後,我學會盡量將生活簡化與淨化,然後集中心力到少數對我有意義的事務上;即使無法專注,也不會毫無所獲。如今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不外教學、研究與寫作三者。
 
教學與研究是我身為大學教師的興趣和責任,至於在學校裏擔任行政工作,那是五十歲以下的人生試鍊;年過半百之後,就能免則免吧!至於寫作一事,則始終是我心目中「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崇高事業。我雖然當過記者,曾經靠耍筆桿混飯吃,但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成不了大氣候,以至如今僅能寄情小品散文以聊勝於無。我羨慕那些能信手寫小說的人,猶記得住校時在宿舍內吃火鍋,當酒肉穿腸過之餘,只見大伙兒皆是滿口荒唐言,卻有一名學弟可以一邊手握酒杯暢飲,一邊下筆百萬大軍,此人即是張大春。另外我還聽說小說家張系國可以一邊讓兒女爬上身,一邊在筆下爬格子,這般定力不知是如何培養的?總之,我這一生對此是難以體會的,因為我既無子女又未曾寫小說。
   
有小孩的家庭可以享天倫之樂,而父母的快樂相當大程度地建築在子女的快樂身上;究竟今天的孩子快不快樂?我不太確定,唯一確定的是我在念幼稚園時,並沒有什麼造成不快樂的壓力存在。但願不是我跟不上時代,現在的兒童似乎要學習的內容實在太多,例如外語、電腦、樂器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未來的事業發展及生活修養之所需。不過我總覺得太小就接觸難免揠苗助長。也許樂器應該從小學起,可是一個五音明顯不辨的孩子,買臺鋼琴給他就嫌多餘。我同意在幼兒園階段應該及早發掘孩子的潛能,但為人父母者不能陷入「避免輸在起跑點」的迷思,而一味去讓子女學東學西。有時候放羊吃草是最好的學前教育,何況有些兒童確實可能大器晚成。起跑點固然重要,但唯有跑到終點才算數,不是嗎?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回首05:三歲看一生




我考上大學的1973年有三位生物學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們研究的專門領域是動物行為學,三人分別花了大半生,去觀察研究蜜蜂或雞鴨鵝的外顯行為。其中有位學者提出一套有關學習關鍵時期的理論,後來我還曾經在心理學課本中讀到。此一理論大致是說,任何高等生物在學習生存與生活技能時,都有一段可以觀察並計量的時期。以人為例,三歲以前的模仿學習頗具關鍵性;錯過這個階段,再想學就不免事倍功半。這或許就是經驗性說法「三歲看一生」的由來。不過當初科學家注意這個現象,是從觀察小雞、小鴨、小鵝開始的,他們觀察到家禽自卵中孵出後,張開眼睛看見的第一個會動的物體,便認定是母親而追隨之。有張著名的相片,呈現這位科學家在前面行走,後面跟著一群小鵝,想必是他因緣際會當上了鵝媽媽。

既然是科學理論,想必可以實驗證明;我雖然沒有探詢究竟的精神,卻在一個奇妙的際遇中,意外地得到驗證。事情是這樣的,學生時代有年暑假跟同學到福隆海水浴場露營,玩得一身骯髒狼狽,回程搭火車不好意思去擠客車廂,只好窩進燠熱的貨車廂內席地而坐。我們坐在稻草上昏昏欲睡,面前疊了一堆又一堆的蛋盒子。過了一會兒,大概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當車子停靠站時,盒子卻不斷晃動。不久便見到蛋殼陸續裂開,一隻隻濕漉漉的小鴨子破卵而出。又過了一陣,鴨毛乾了,變成毛茸茸的鮮黃色,小傢伙也開始吱喳不休;重點為我是它們第一個張眼看見的物體,於是便跳在我身上打轉。那天下午我當了一個多鐘頭快樂的母鴨,苦惱的是下車時十幾隻小鴨跟著我在月臺上疾走,結果當然是一片混亂。

我已經不記得那天是如何收拾殘局的,要怪只能怪天太熱造成鴨蛋提早孵化,卻讓我意外地接觸到一場生命降臨的洗禮。小鴨子跟著我走是本能的反應,人之初有樣學樣不也是一樣?據說人類三歲以前的心智活動和行為反應,還不如我們的遠親黑猩猩呢!不過只要三歲前正常地學習,日後的成就將不可限量。人跟猩猩分道揚鑣的重大差異是語言的使用,人類特有的講話溝通能力,令個體不斷接受刺激並作出反應,從而大大地開發了頭腦的潛力。我們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創造出集體的文明。所以打算生小孩的人,必須想清楚孩子在滿三歲可以送進幼兒園以前,托嬰及家庭教育要如何進行。子女這一生的成敗,很大一部分決定於這一階段的養育教化,為人父母者能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