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指向自然美,顧名思義是要教人如何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不過在世間到處充滿了人群以及人造物的情況下,自然美已是可遇不可求。一般人多以為山林裏綠油油一片便屬大自然,我亦曾作如是觀;直到有天駕車行經山道,看見兩旁觸目所及都是相同植物,仔細分辨才知那是人工栽種的檳榔樹。檳榔已取代稻米成為臺灣第一大農產品,因為國內有上千萬「紅唇族」,一旦碰上風災水災產量不足,還得從東南亞進口以滿足消費所需。話雖如此,不過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象,依然能夠尋得。但在繁忙喧囂的都會生活中,如何找回那種「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閒情雅趣,恐怕必須認真反思。
「數大便是美」,自然界的壯美始終存在,用心尋訪依然會有所得。今日美育其實還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退一步看的環境美學與美育。自然環境通過人為改造不免會受到破壞,為避免破壞成為不可逆的劫難,才有愛生惜福的環境保護措施。從生態角度看,全球乃屬一個整體,很容易牽一髮動全身,暖化現象便是一例。為避免所有物種的生存環境被破壞殆盡,有必要通過哲學價值論思考,包括環境倫理學與美學的雙重視角提出建言,對診下藥,立法保護。而這一切又莫不需要從教育著手,藉德育和美育管道推廣環境教育,誠屬學校與社會教育的迫切任務。有宗教團體提倡「心靈環保」,亦不失為一道方便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