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大智教 8-4 美 育:生命教育

 


 

       天然哲大智教經由「大智教化」以傳教布道,大智教化是「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雖屬自我貞定下的自家本事,但並不排斥跟官方說法互通有無、互利共榮。尤其是高中新課綱所羅列的生命教育學習內容,具有相當充實的哲學涵養,設計核心素養讓年輕人接受薰陶,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事情。新課綱較十餘年前舊課綱有所進步的是,對哲學價值論除了關注倫理學課題外,在「價值思辨」素養中,列入「生活美學的省思」一項,而與「道德哲學的素養及其應用」並駕齊驅,相輔相成。生活美學雖然只屬於人生美的一部分,但日常生活卻佔了人生大部分時光,的確值得認真考量,躬行實踐,用以日益精進。

 

        生命教育中有關生活美學的學習內容包括:「生活中多元多樣的美感經驗與生活美學的內涵;美感經驗及生活美學所需要的素養;生活美學與生命價值觀」,對照於綜合活動領域核心素養,希望「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生活美感的體驗,欣賞與分享美善的人事物,創新經營家庭生活,開創美好人生。」並且補充說明:「1 .反思生活美學的能力,可以用對比的方式,呈現不同的生活習慣(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帶給人不同的感受。2 .改變自我,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有生活品味的人,並了解品味不等於奢侈的道理。」這些都是相當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道理,大智教化既肯定認同,更樂於借題發揮以推廣普及。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大智教 8-3 美 育:人生美

 


 

        美育講授人生美的內容,主要教人以「生存基調的鞏固、生活步調的安頓、生命情調的抉擇」。這些可歸結為個人的修養美學,是一套反身而誠的修養工夫,不似藝術美及自然美具有外在審美對象,大陸學者王建疆乃稱之為「內審美」。我發現倫理學和人生美學的差異在於前者必然涉及改善跟他人互動,而後者主要在於從事自我覺察與貞定。大智教宣揚「儒道融通」的「天然哲」,其中儒家思想歸於「倫理學取向的人文主義」,而道家則屬「美學取向的自然主義」,二者具有「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的融匯性質。像儒家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主體乃是人;道家山水畫則將人物融入自然中,可見二者著眼的不同。

 

        人生美的最高境界可以莊子為代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他既不以世界為虛幻,又不認為諸事萬物有理可循,只能順其自然。於是自我主體性乃投射出一種人生美感情趣,近情意而遠德性,這正是我把道家思想歸於美學而非倫理學的理由。天然哲大智教的核心價值即為道家無待的自然主義,現實中的大自然雖然不斷遭受破壞,人們卻可以在心境上反璞歸真,自「無為」出發,通過「無所為而為」走向「為而不有」,以至「無為而無不為」。美育理當面面俱顧,經由無為反映內在的人生美,觀照外在的自然美,也貼近人為的藝術美,從而產生潛移默化的靜觀自得效果。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大智教 8-2 美 育:自然美


 

        美育指向自然美,顧名思義是要教人如何欣賞大自然的美麗;不過在世間到處充滿了人群以及人造物的情況下,自然美已是可遇不可求。一般人多以為山林裏綠油油一片便屬大自然,我亦曾作如是觀;直到有天駕車行經山道,看見兩旁觸目所及都是相同植物,仔細分辨才知那是人工栽種的檳榔樹。檳榔已取代稻米成為臺灣第一大農產品,因為國內有上千萬「紅唇族」,一旦碰上風災水災產量不足,還得從東南亞進口以滿足消費所需。話雖如此,不過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象,依然能夠尋得。但在繁忙喧囂的都會生活中,如何找回那種「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閒情雅趣,恐怕必須認真反思。

 

        數大便是美」,自然界的壯美始終存在,用心尋訪依然會有所得。今日美育其實還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退一步看的環境美學與美育。自然環境通過人為改造不免會受到破壞,為避免破壞成為不可逆的劫難,才有愛生惜福的環境保護措施。從生態角度看,全球乃屬一個整體,很容易牽一髮動全身,暖化現象便是一例。為避免所有物種的生存環境被破壞殆盡,有必要通過哲學價值論思考,包括環境倫理學與美學的雙重視角提出建言,對診下藥,立法保護。而這一切又莫不需要從教育著手,藉德育和美育管道推廣環境教育,誠屬學校與社會教育的迫切任務。有宗教團體提倡「心靈環保」,亦不失為一道方便法門。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大智教 8-1 美 育:藝術美

 


 

        美育包括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兼具理性與感性;只是後者感性成分較多,已接近悟性。教育學者李崗發現前者重理解,後者表觸動,大致不差。大智教受到禪宗有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公案啓發,認為「感性、理性、悟性」的心理狀態,反映出「常識、知識、智慧」的辯證發展,足以讓人日益精進,更上層樓,止於至善和大美。大智教行大智教化,讓生命教育擴充與升級,其中一大目的便是「美育化宗教」。美育的內容含有藝術美、自然美、人生美三者,其中前者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幾乎形成獨立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指引學生如何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對象包括空間藝術、時間藝術,以及綜合藝術。

 

        嚴格說來,藝術作品並不一定直接而必然地銜接上美,坊間存在著大量不美的作品,後現代更有容乃大接納了醜。不過回到美感體驗的初衷,身心健康的人在審美過程中,多少還是會以愉悅及和諧與否作為判斷標準。藝術教育希望提高學生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的能力,而藝術作品乃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人造物;大智美育則在藝術教育之外,更針對自然界以及生命情調進行審美教育,亦即自然美和人生美。進一步看,生活本身同樣可以當成藝術創作來揮灑;像古代文人即使在朝為官,仍然可以用心經營自身的「審美生活方式」,例如琴棋書畫、文學創作、論學談心、遊山玩水、儀容舉止,品茗飲酒等,皆能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