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體驗是人性本真的反映,屬於靈光乍現的良知良能,不學便有,唯稟性氣質多少有差而已。像我對藝術欣賞的修養與能力少之又少,但嚮往人生美感的意念卻從有識之日起不曾消失,令我選擇愛好智慧的哲學為一生志業。不過當二十出頭之際,「性靈之靈性」尚未開顯,反而是走向時代尖端朝科學知識靠攏,關注宇宙的生成變化,於今看來便是自然哲學課題。哲學探究宇宙與人生,分別指向真善美三方面,開展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大進路,形成為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美學等主要分支學科。其中美學出現甚晚,直到十八世紀始由德國哲學家包佳頓所創立。
西方哲學傳統相當重視理性思考,相對也限制了感性生命的發揮;像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知德合一」理想,乃是希望用理性論辯去落實道德實踐。他的高徒柏拉圖雖然將真善美相提並論,但其中所指的美,實為作為至善的崇高美德,並非真正美感體驗。而哲學的價值論早先也僅包含倫理學,納入獨立的美學已是相當晚近的事情。美學又稱感性學或感覺學,標幟出它不同於理性思辨,更多屬於感性直觀所得。但是雖然將感性跟理性分化,仍應考慮二者相輔相成、互補互利的可能。尤有甚者,在感性、理性之上尚具有更高的悟性境界,這才是智慧潛能真正座落所在。「感性、理性、悟性」正好與「常識、知識、智慧」相互輝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