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大智教 7-4 美 學:本土轉化

 


 

        雖然像胡適及馮友蘭等哲學家多認為倫理學與人生哲學幾乎是一件事,但在我看來卻有著根本差異性;倫理學主要處理人際倫常關係,人生哲學則追求自我安頓和貞定的獨善工夫。在西方作為哲學價值論的美學,一開始採取的是推理演繹方法,後來進入心理學視野就形成實驗歸納方法,這些都屬於學理上的探索。當美學傳入中國後,在救亡圖存的大纛下,乃以文以載道、借題發揮之姿,背負起啓蒙的重任。此乃本土轉化第一步,代表人物就是當年「清華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他是國學大家,接受西學的原因則為找尋「人生慰藉之道」;由於生性憂鬱,使他親近叔本華,五十歲選擇投水自盡時,岸邊即遺留後者代表作。

 

        「從宇宙看人生」和「從人生看宇宙」雖然殊途同歸,但我面對二者的心境卻大異其趣;前者有哲學史及科學史為依據,後者則反映出我的自了漢心路歷程。在尋找人生慰藉之道方面,我跟王國維同樣欣賞叔本華,但非基於憂鬱,而是源自憤世嫉俗的心智潔癖。結果反而使我先投向思路條理分明的科學哲學,後設考察科學探索宇宙奧秘之得失,再一步步走向科技難以把握的人生議題,包括安身與了生之道,最終達於「性靈之靈性」的人生美學境地。這是一種微觀個人面的本土轉化,是我在發現有關「自然」的多重旨趣中,自我貞定出的大智教義。「順其自然」的人生美學,適足以自度度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大智教 7-3 美 學:無 為

 

  

 

       美學雖與倫理學同屬哲學價值論的內容,但創始時期相對甚晚,所受重視程度亦不如後者。不過事情終究不能一概而論,上世紀八零年代美國詩人布羅德斯基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講上,就肯定表示「美學是倫理學之母」,引發全球性討論。他指出倫理學雖保持學理上的優位性,美學卻擁有價值判斷的根源性。簡單地說,倫理學無論是談原則或論關係都必須訴諸「道德推理」,但是人生所面臨的各種存在抉擇卻大多源自「感性抒情」;唯有把理性視作高度的感性,倫理生活才可能從外在規範走向內在安頓。這也正是大智教將自我貞定的人生哲學置於中心位置的原因;兼濟只算理想宜適可而止,獨善方屬主旨應盡力而為。

 

       西方美學興起後,強調審美的無利害性,這種對純粹性的嚮往,傳來中土被視為不切實際。像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等憂國憂民的學者,於傳播美學及推廣美育時,無不希望發揚其實用效益性。這是一種借題發揮的努力,放在百年之後時空脈絡裏,理當作出推陳出新的詮釋及轉化。天然哲大智教既是本土文化教又是在地主體教,同時貞定中華文化與民國;必須兼顧二者,缺一不可。兩岸同屬華人社會,華人生命情調最佳狀態乃是儒道融通,但對小國寡民的我們,必須以道家而非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作為歷史上的偏安政權,民國不應採取儒家式「正名」倫理路線,而應走向道家式「無為」美學途徑,用以「全形葆真」。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大智教 7-2 美 學:審 美

 


 

        英國哲學家波普曾有「神學乃信仰不堅定的表現」之批判,無獨有偶地,臺灣藝術家蔣勳亦生「美學謀殺了美」的慨嘆;其共通之處即指像信仰對象或美感體驗等渾然天成之物,都不應該用理性思辨加以分析割裂。話雖如此,身處二十一世紀後現代,多元考察仍足以產生殊途同歸之效。作為感性學的美學雖以「學」為名,還是可以採行感性方法從事學術研究,探討審美活動之種種。「審」指判斷,判斷關注對象美或不美。一般美感體驗基本條件乃是愉悅與和諧,當愉悅的心情與和諧的氛圍交相為用下,人們便會產生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受。其對象無論是大自然、藝術品或人與事,只要能夠引發美感體驗,均可視為美。

 

        由於美感體驗具有相當主觀成分在內,審美對象是否真的客觀存在,曾經為哲學家帶來困擾,像康德即指出其中存在著一定難以解決的矛盾。這種情況其實不止出現在審美活動中,道德推理或倫理實踐內亦隨處可見。總之,類似行善或審美之類的「價值判斷」,無疑跟分辨真假的「事實認定」大異其趣,不宜混為一談。如今生命教育課所要求的核心素養設有「價值思辨」,分列道德哲學和生活美學二項;更於加深加廣課程內提出認識「事實與價值」,列有事實辨認和價值分析兩項,都是希望年輕人習得多元思考能力。莫讓分辨真偽的事實認定,跟取決是非、善惡、對錯、好壞、美醜的價值判斷有所混淆,進而有效改善人生。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大智教 7-1 美 學:價值論

 


 

        美感體驗是人性本真的反映,屬於靈光乍現的良知良能,不學便有,唯稟性氣質多少有差而已。像我對藝術欣賞的修養與能力少之又少,但嚮往人生美感的意念卻從有識之日起不曾消失,令我選擇愛好智慧的哲學為一生志業。不過當二十出頭之際,「性靈之靈性」尚未開顯,反而是走向時代尖端朝科學知識靠攏,關注宇宙的生成變化,於今看來便是自然哲學課題。哲學探究宇宙與人生,分別指向真善美三方面,開展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大進路,形成為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美學等主要分支學科。其中美學出現甚晚,直到十八世紀始由德國哲學家包佳頓所創立。

 

        西方哲學傳統相當重視理性思考,相對也限制了感性生命的發揮;像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知德合一」理想,乃是希望用理性論辯去落實道德實踐。他的高徒柏拉圖雖然將真善美相提並論,但其中所指的美,實為作為至善的崇高美德,並非真正美感體驗。而哲學的價值論早先也僅包含倫理學,納入獨立的美學已是相當晚近的事情。美學又稱感性學或感覺學,標幟出它不同於理性思辨,更多屬於感性直觀所得。但是雖然將感性跟理性分化,仍應考慮二者相輔相成、互補互利的可能。尤有甚者,在感性、理性之上尚具有更高的悟性境界,這才是智慧潛能真正座落所在。「感性、理性、悟性」正好與「常識、知識、智慧」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