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回首02:自我實現




我的社會身分和角色是學者與教師,坐而言的機會多於起而行,我也樂在其中。尤有甚者,不同於涉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學者教師,我的關注主題是極其根本、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人生哲學乃係對於人生觀的哲理性思索,具有相當的主觀性、個人化成分。其努力方向可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表示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的人生哲學議題,加以分析闡明,但最終目的還是提醒指引每個人去反思、創新、實踐屬於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是「求同」的知識,人生觀則屬「存異」的智慧;通過知識的洗禮走向智慧的境地,正是哲學作為「愛好智慧」學問知識的真義。個體人生觀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和諧圓融的效果,大致上就算達到心理學家所稱「自我實現」的人生最高需求層級,亦即存在抉擇之彰顯。

正是因為我們距離自我實現的境界尚遠,所以才有為之奮鬥的目標和動機;也許終生難以達致,但終究可以讓我們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期許。我已年屆入老,自我到底實現了幾分也不確定,不過當我反身而誠之際,卻對過往人生有所覺悟,乃不揣淺陋記錄下來,算是我通過人生哲學分析所勾勒出來的人生觀省思。用文字去勾勒人生,稍微不慎便有可能天馬行空、游談無根;尤其是我採取小品散文形式書寫,隨意揮灑之餘難免失焦。為讓淺顯易懂的文字表白有跡可循,我打算把它納入一定的脈絡中去呈現,並且把這番自我反芻的體會,提示給特定對象參考。所謂脈絡,即取年齡刻度加上當下在地的時空屬性;而針對特定對象,則指即將或已經踏出校門,希望展開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人生理想的成年讀者。

當下在地,正是新世紀作為華人生活圈的臺灣;至於年齡刻度,我認為孔夫子自「吾十有五」開始的人生布局值得參考運用。於是我便借用他老人家的行動方案,但稍微調整隨後的起迄年齡,以配合現代人的生涯規劃,而將朝向自我實現主要分為五個段落來鋪陳討論,那就是:十五至二十五歲為安身立命的學習階段、二十五至三十五歲係事業奠基的打拚階段、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屬更上層樓的擴充階段、四十五至五十五歲是在創新中的揮灑階段、五十五至六十五歲歸於守成中的穩固階段。至於十五歲向學以前和六十五歲退休以後,也有所反思。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對於退休後的晚年安頓的確應該做點功課。我自己正好走在老齡的關卡上,這些文字可視為我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藉由常識與知識性的哲學分析,去激發人生觀的智慧,希望讀者朋友能夠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