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勤於思考卻拙於行動的人,考大學時選擇念哲學系,多少跟這種性向有關。更早的時候,在心境渾沌未明的年歲,我曾經考上臺北工專,因為錄取的是礦冶工程科,令我想到要進礦坑,便望而卻步。放棄學習工科,從此走向文科;是「吾十又五而志於學」的生涯抉擇,到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反身而誠之餘,我發覺其中包含著某種生命教育意義,乃嘗試通過文字書寫去加以捕捉網羅。並且跟有緣人分享。近年我持續在學校裏及社會上推廣生命教育,對象從十五歲到五十歲都有。多年的教學體驗反思,讓我領悟到生命教育主要的作用,其實就是激勵一個人去建立自己適才適性的人生觀。人的一生並非掛空流轉,而是主觀條件與客觀形式交織運行的。我在此想談談個人的體會與領悟,目的則是激發讀者的省思與安頓。
從自行摸索到專門學習再到以傳授此道為業,半世紀哲學道路對我而言,始終不脫對人生的關注。雖然我的學位和升等論文寫的都是對於科學知識的概念分析,但是內心卻執著於如何安身立命之類的生活實踐。人生在我看來,不外是個體生命通過安頓生活以尋求妥善生存之道,它同樣也可以進行概念分析,以表現一種「在不疑處有疑」的學問態度。哲學思考基本上就是在拆解和組合各式各樣的抽象概念,大家不要認為這無關痛癢,只要舉一個人為例,就知道思想作為工具的無限影響了,此人便是馬克思。馬克思是十九世紀的猶太裔德國哲學家,一生顛沛困頓,甚至死在異鄉,但是他不斷著書立說,進而宣揚革命,結果導引著整個二十世紀的全球發展;至今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大陸,仍受到他的思想學說主宰,各大學普設「馬克思主義學院」便是明證。
思想反應出思考的結果,思考即是動腦筋。有些人動腦筋會立竿見影,例如軟體工程師設計電腦程式,可以立刻解決問題;有些人的思想則潛移默化,例如哲學家發人所未發,影響千秋萬世。人類文明的累積,正是前人精神不朽的證明。俗話說「一種米養百樣人」,雖然一人一個樣,但是每個人只要一步一腳印地踏踏實實生活,還是有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大學教師,我嘗試通過教學、研究與寫作,來達到心靈充實和精神圓滿的境地;至於是否不朽,那就不是我能決定的。新世紀以來的十八年間,我曾經使用小品文體,寫了七本哲理散文集,它們多少都有文以載道的作用,希望進行自我及個人的生命教育,同時說給好朋友聽。近日反身而誠,覺得有些想法可以通過網誌以公諸於世,乃陸續貼文,但願讀者能分享給更多朋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