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回首04:胎教




胎教是件好事,雖然它的效果不一定得到證實;但是讓準父母從懷孕期間就開始注重子女的教育,不啻也是對自己身心的洗鍊。說到這兒,我便想起華人確實比洋人務實,因為我們有個「虛歲」的概念,這並不是虛有其表的灌水,而是把懷胎十月也算進去;如此一來,出生當天差不多接近一歲了。再說生日原本沒有什麼意義,一個人何年何月何日何時出生及死亡,大多是自然現象,跟數字不必有任何神秘的聯繫。像華人喜歡算良辰吉時,看生辰八字,只能說是一種文化設計的民俗產物,不能太過認真,否則動輒得咎,生活便處處窒礙難行。由於受孕時間只有男女雙方心知肚明,為了有個明確客觀的記錄,一個人的人生起點即以出生日算起,但是大家別忘了自己在娘胎裏的光陰,其實那正是一段潛移默化的關鍵時期。

娘胎的歲月大致經過受精卵、胚胎和胎兒等歷程;記得有回去看塑化人體展覽,在標本瓶中看見從小如米粒的胚胎,到完全具有人形的嬰兒,總算對自己如何成型有個印象。由於嬰兒未降出前與母親乃是生命共同體,且科學也證實胎兒的確具有心智活動,因此從身心一體的觀點看,父母對腹中胎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工夫,無疑有其積極意義甚至正面效果。個體的人生安頓,也許可以自其有神識便展開;但至少到滿十五歲以前,幾乎全要靠父母照應。換句話說,為人父母者除了要考慮自己的人生道路之外,還必須對孩子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前所有的生活內容負責。由於孩子於此期間幾乎完全在受教,我們不妨把胎教、托嬰、幼教看作是一系列的助其成長活動。近年政府在推動幼托整合,我認為可以將親職教育及各種胎教作法一併納入。

    胎兒是不是人?這並非容易回答的常識性問題,而是爭議不斷的科學、哲學、宗教及法律問題。臺灣墮胎比例偏高,眾所周知天主教會最反對墮胎,他們甚至主張受精卵即擁有人的位格性質;那是由上主所賦與,非但不容旁人侵犯,更需竭力保護。位格即是人格,說受精卵具有人格尚言之過早,但三個月以上由胚胎轉成胎兒的階段,當眼耳鼻舌身一應俱全,說他擁有人的屬性並不為過;也因此到這時再墮胎,似可視為殺生了。雖然我們仿效日本流行「嬰靈」祭拜,但與其墮胎不如避孕,而當夫妻或情人一旦決定孕育後代,生活就必須盡量容納此一「第三者」;整個社會也應該對孕婦細心呵護,胎教在此即成為社會教育的一環。國者人之積,生兒育女可謂厚植國力;國家在辦教育的當兒,不知道有沒有考慮從胎教開始?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回首03:愛的結晶



    
    哲學分析反映出一種「在不疑處有疑」的擇善固執,這絕非窮極無聊的多此一舉,而是退一步想的深思熟慮。比方說現在我們所討論的人生觀問題,大家或許都是從自己的人生立足點開始思考起,這固然沒有錯;但是人生的起點之前其實還有個成因,那便是我們的父母結合受孕而生下你我。當然許多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而我們自己也有機會傳宗接代。但如今已非昔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時代,加上自由風氣大開,結婚與生子不見得就是天經地義的唯一事情,大家掐掐手指頭盤算,至少還有其他三種選項。像臺灣的七夕情人節,報紙竟載有「九月墮胎潮,就從今夜起」的消息;我們不能說這一定是危言聳聽,畢竟每年至此,類似事情便層出不窮。當精子與卵子相遇,並未受到愛的祝福,未來的人生就多少會蒙上一層陰影。

    一般人總認為哲學家是一批空談理論,對世間無所助益的人;連哲學界也意識到這種成見的影響力,於是在上個世紀八零、九零年代的西方國家,乃形成一支稱作「應用哲學」的新興學科,企圖化解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哲學的發展重心在於應用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主要探討三大面向──生命倫理、環境倫理、企業倫理。其中生命倫理經常觸及墮胎、自殺、安樂死等議題,對此我視之為決定生不生、死不死、活不活的難題。其實就墮胎而言,並非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如果不想生,就應該先從事節育與避孕。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把性愛發展成社會文化活動,而非僅止於傳宗接代;古今中外多少愛情故事和藝文作品即是明證。但是把性愛享樂與傳宗接代真正切割,則是二十世紀避孕工具發明以後的事情。

    性愛享受是人生一大樂事,但至少要做到無後顧之憂才好;此外傳宗接代也算人生的圓滿,生兩個小孩換兩個老人,人類方能生生不息。如今大學錄取率早已破百,陸續有科系甚至學校關門大吉。臺灣近二十年少子化的趨勢未曾稍減,墮胎流風卻又居高不下;換言之,該生的沒生,不該生的又出現既成事實。由此看來,生小孩的確是人生中一等大事,畢竟人要出生才有人生可言。另一方面,成年人的生活中,有無孩子可謂大不同。對此我必須聲明,自己和太太結婚三十三載,始終奉行著無後主義;這是我們的人生抉擇,但我並不鼓勵大家效法,不過還是呼籲朋友深思熟慮。我未曾生養子女,但從事哲學思考和教育工作,同時秉持「人之兒女,己之兒女」的理想,相信還是可以在這方面討論發揮,近年持續著書立說即為明證。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回首02:自我實現




我的社會身分和角色是學者與教師,坐而言的機會多於起而行,我也樂在其中。尤有甚者,不同於涉及其他各行各業的學者教師,我的關注主題是極其根本、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人生哲學乃係對於人生觀的哲理性思索,具有相當的主觀性、個人化成分。其努力方向可以「異中求同,同中存異」表示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歸納出一些基本的人生哲學議題,加以分析闡明,但最終目的還是提醒指引每個人去反思、創新、實踐屬於自己的人生觀。人生哲學是「求同」的知識,人生觀則屬「存異」的智慧;通過知識的洗禮走向智慧的境地,正是哲學作為「愛好智慧」學問知識的真義。個體人生觀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和諧圓融的效果,大致上就算達到心理學家所稱「自我實現」的人生最高需求層級,亦即存在抉擇之彰顯。

正是因為我們距離自我實現的境界尚遠,所以才有為之奮鬥的目標和動機;也許終生難以達致,但終究可以讓我們產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期許。我已年屆入老,自我到底實現了幾分也不確定,不過當我反身而誠之際,卻對過往人生有所覺悟,乃不揣淺陋記錄下來,算是我通過人生哲學分析所勾勒出來的人生觀省思。用文字去勾勒人生,稍微不慎便有可能天馬行空、游談無根;尤其是我採取小品散文形式書寫,隨意揮灑之餘難免失焦。為讓淺顯易懂的文字表白有跡可循,我打算把它納入一定的脈絡中去呈現,並且把這番自我反芻的體會,提示給特定對象參考。所謂脈絡,即取年齡刻度加上當下在地的時空屬性;而針對特定對象,則指即將或已經踏出校門,希望展開成家立業、安身立命人生理想的成年讀者。

當下在地,正是新世紀作為華人生活圈的臺灣;至於年齡刻度,我認為孔夫子自「吾十有五」開始的人生布局值得參考運用。於是我便借用他老人家的行動方案,但稍微調整隨後的起迄年齡,以配合現代人的生涯規劃,而將朝向自我實現主要分為五個段落來鋪陳討論,那就是:十五至二十五歲為安身立命的學習階段、二十五至三十五歲係事業奠基的打拚階段、三十五至四十五歲屬更上層樓的擴充階段、四十五至五十五歲是在創新中的揮灑階段、五十五至六十五歲歸於守成中的穩固階段。至於十五歲向學以前和六十五歲退休以後,也有所反思。如今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對於退休後的晚年安頓的確應該做點功課。我自己正好走在老齡的關卡上,這些文字可視為我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藉由常識與知識性的哲學分析,去激發人生觀的智慧,希望讀者朋友能夠受用。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回首01:反身而誠




我是個勤於思考卻拙於行動的人,考大學時選擇念哲學系,多少跟這種性向有關。更早的時候,在心境渾沌未明的年歲,我曾經考上臺北工專,因為錄取的是礦冶工程科,令我想到要進礦坑,便望而卻步。放棄學習工科,從此走向文科;是「吾十又五而志於學」的生涯抉擇,到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反身而誠之餘,我發覺其中包含著某種生命教育意義,乃嘗試通過文字書寫去加以捕捉網羅。並且跟有緣人分享。近年我持續在學校裏及社會上推廣生命教育,對象從十五歲到五十歲都有。多年的教學體驗反思,讓我領悟到生命教育主要的作用,其實就是激勵一個人去建立自己適才適性的人生觀。人的一生並非掛空流轉,而是主觀條件與客觀形式交織運行的。我在此想談談個人的體會與領悟,目的則是激發讀者的省思與安頓。

從自行摸索到專門學習再到以傳授此道為業,半世紀哲學道路對我而言,始終不脫對人生的關注。雖然我的學位和升等論文寫的都是對於科學知識的概念分析,但是內心卻執著於如何安身立命之類的生活實踐。人生在我看來,不外是個體生命通過安頓生活以尋求妥善生存之道,它同樣也可以進行概念分析,以表現一種「在不疑處有疑」的學問態度。哲學思考基本上就是在拆解和組合各式各樣的抽象概念,大家不要認為這無關痛癢,只要舉一個人為例,就知道思想作為工具的無限影響了,此人便是馬克思。馬克思是十九世紀的猶太裔德國哲學家,一生顛沛困頓,甚至死在異鄉,但是他不斷著書立說,進而宣揚革命,結果導引著整個二十世紀的全球發展;至今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大陸,仍受到他的思想學說主宰,各大學普設「馬克思主義學院」便是明證。

思想反應出思考的結果,思考即是動腦筋。有些人動腦筋會立竿見影,例如軟體工程師設計電腦程式,可以立刻解決問題;有些人的思想則潛移默化,例如哲學家發人所未發,影響千秋萬世。人類文明的累積,正是前人精神不朽的證明。俗話說「一種米養百樣人」,雖然一人一個樣,但是每個人只要一步一腳印地踏踏實實生活,還是有可能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大學教師,我嘗試通過教學、研究與寫作,來達到心靈充實和精神圓滿的境地;至於是否不朽,那就不是我能決定的。新世紀以來的十八年間,我曾經使用小品文體,寫了七本哲理散文集,它們多少都有文以載道的作用,希望進行自我及個人的生命教育,同時說給好朋友聽。近日反身而誠,覺得有些想法可以通過網誌以公諸於世,乃陸續貼文,但願讀者能分享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