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了生脫死


【大智小品】

        從生命的起承轉合來看,成年一甲子的前半用以安身立命,半百之後則將逐漸需要了生脫死;先是面臨至親的凋零,繼而就要考量自己如何以優美姿態步下人生舞臺了。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表示他在中年之際,先行發現自身潛能,進而瞭解自身限度,乃有「盡人事、聽天命」的大智慧見流傳千古。在儒道融通的六經註我之下,儒家的天命觀若依道家來解釋,當可視為順乎自然、不事造作之謂;面對人生後半場,尤其該有此等認識與實踐。不管十八或二十為成年,年輕朋友上大學選修通識課,正是自我大智教化的起始點。「老師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希望愛好智慧者充分受用。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安身立命


【大智小品】

    「安身立命」原本為禪宗語,引申為現代人從生存競爭走向生涯發展的打拼奮鬥歷程。不管人們願不願意承認,眼前華人社會的成員,大多以世俗價值為依歸,以晉身中產為嚮往;一步一腳印,邁入在安定中求進步的中產生活,已成為人生共同目標。經歷了近三百年的測試,資本主義接受社會主義的修正後,已證明足以創造最大量的中產階級,形成社會的安定力量。經濟上無所匱乏乃是安頓身心的前提,唯有如此方能進一步談得上樹立理想。像年輕人一旦要離開學校便急著找「工作」,幾經波折而有穩定「職業」,再試圖發展更具前景的「事業」,最終乃有實踐理想的「志業」。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人學模式


【大智小品】

    今人陽壽高達八十,宜從資源管理觀點,進行有效策略規劃,至於生前死後如何,率皆無關宏旨。管理觀點及後現代思想,都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達後的產物,現今世人安身立命多以此為依歸,即使如覆蓋絕大多數華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大智教化為自度度人安身立命和了生脫死,乃採用「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靈性一體五面向人學模式」為考察框架,分別從五方面來提示安身與了生之道。此一模式係受到「生物心理社會醫療模式」及「身、心、靈照護模式」的啟發,再加上醫護雙方都重視的倫理考量,相信足以面面俱顧,無所偏廢。


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六經註我


【大智小品】


    雖然大智教化的內容屬於生活常識、生命學問和人生智慧,而非系統知識,但是當我們環視左右,科學知識與技術產品卻無所不在,非但不能也不必拒斥,更應當善加運用,御物而不御於物。至於在作學問方面也是一樣,用「六經註我」的方式活學活用,而非劃地自限。「六經註我」係宋儒陸九淵的治學之道,即是取古聖先賢大智大慧合乎己意者遂為己所用。近九百年後的現今走進後現代,同樣可以採取後科學的精神,將西方科技知識與人文思想融入中華本土文化之中,「文理並重、東西兼治」而為大智教化所用,從而走向「物我齊觀、天人合一」的和諧圓融人生境界。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生命學問


【大智小品】


    認知與評價二分的問題,正反映在智育和德育不能混為一談的情況中,生命教育即由此應運而生。由於德育或生命教育在各地華人社會,都已列為學校教育的主流官方政策,大智教化乃以另類選項之姿,呈現為其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大智教化強調智育以外的四育並重,更主張終身學習的生涯永續發展,這些皆屬生命教育不足之處。尤有甚者,既然大智教化及生命教育均立於以認知為主的智育之外,因此大可不必自視為系統知識的傳授,而當以生命學問的陶成為宗旨。主張生命學問的新儒家學者牟宗三,正是以「生命中心」對治於「知識中心」而立論。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生活常識


【大智小品】

    人生智慧並非高不可攀的神聖教誨或神秘體驗,它往往來自生活中道聽塗說、信手拈來的常識之見,在經過每個人「嘗試錯誤」的檢證後,遂形成一套適用於自己安身立命與了生脫死的知行基礎。各式各樣的常識,都有可能上升至知識層面加以傳承,但是知識的分判卻有所限制;像科學技術的學習和倫理道德的判斷,就肯定不是一回事。這種認知與評價二分的問題,東西方一開始就走向不同途徑;古希臘「知德合一」是用認知去指引評價,儒家的「尊德性與道問學」卻反其道而行。時至今日,用常識就可以分辨事實的「真偽」,跟價值的「是非、善惡、對錯、好壞、美醜」不可同日而語。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人生智慧


【大智小品】

    大智教化「四句教」反映出一種常識的、健康的、活在當下的現世主義,在學理上可稱作「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係結合後現代主義、科學人文主義及人文自然主義而成,完全不具神祕性、神聖性和超越性,可視為一套平易近人的東方人生智慧。西方與印度的人生智慧容或來自宗教信仰,但是華人卻擁有自家本事的另類選項,此即儒道融通的人文自然主義生活信念。本著「儒陽道陰、儒顯道隱、儒表道裏」的小常識和大智慧,但是排除小聰明,再加上二十一世紀「質疑主流、正視另類;肯定多元、尊重差異」的「各自表述、各取所需」後現代精神,它正符合華人社會之所需。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自度度人


【大智小品】


    如今華人社會的平均餘命多在八十內外,成年人以六十寒暑從安身立命逐漸走向了生脫死,若能「無忝爾所生」,則死亦瞑目矣。簡言之,「安身立命」即指「安頓身心狀態、樹立理想志業」,「了生脫死」則為「了悉生也有涯、解脫死亡焦慮」,它們或可視為一系「起承轉合」的生路歷程。大智教化希望通過古今中外的大智慧見以自度度人,因此它先是自我教化,行有餘力再推己及人為社會教化。雖然以終身學習的自我教化為主,但還是能夠經由學校教育的通識課程,以及社教機構的公開講座等管道宣揚推廣。至於推廣的原則,至少應達到「文理並重、東西兼治;物我齊觀、天人合一」。


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現世主義


【大智小品】


    作為成人生命教育的大智教化,將學校生命教育加以擴充與升級,在德育之外更提倡體、群、美三育;藉德、體、群育安身立命,倡美育了生脫死。後者可將宗教元素收納其中,以體現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大智教化主張一生一世的現世主義,人死如燈滅,存在即自知。在此前提下,安身立命可兼濟,了生脫死當獨善;年歲日長應領略放下與捨得的大智慧,盡量以人生美感體驗安度餘生。現世主義為大智教化的核心價值,對以漢民族為主的華人而言,它來自儒道融通的人生智慧,而與主張「永生」的西方宗教,以及相信「往生」的印度傳統大異其趣,值得我們用心體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