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學思憶往 37:管理學




    考大學時我有乙、丁兩組可以選擇,前者僅文科,後者則有法、商科;自了漢的我對法商興趣缺缺,毅然報考乙組,而且填寫最冷門哲學系為第一志願,當時壓根兒就沒想過出路問題。這其實對我而言乃屬一大冒險,因為生性保守,我只想在安定中求進步,卻走上一條看似毫無保障的文人之路,到頭來不是耍筆桿就是耍嘴皮,結果兩項我都做過,並且靠後者成家立業至今。人生是條單行道、不歸路,無法回頭再過,且會越走越窄,到頭來卻一場空;這便是我的虛無主義基調。但是虛無主義的最大弔詭,便是難以真正實踐,因為邏輯上註定不可能。人生不管值不值得一活,畢竟是活著才得有所想法,於是虛無必須稍微向實用主義靠攏,始能擁有發言餘地。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實用主義,可視為管理學術的基本預設;管理績效當繫於此,「管用」比什麼都重要。

    管理的首要前提乃是資源分配,而且資源必須有限;如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便無所謂管理了。從宏觀的國家社會到微觀的公司組織,以至於個人生涯發展,都有必要從事管理思考,但求事半功倍。十七、八世紀不但出現科學革命,政治和經濟上的自由主義也應運而生,自由民主與自由貿易二者,到如今被視為最有效且最有用的人類生活方式。英國的效益主義及美國的實用主義,都為此提供了哲學註腳,從而彰顯出管理學術的愛智慧見。作為一門中游學科的管理學,上游以心理學、社會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統計學為基礎,用會計報表和資訊科技當工具,對工業生產到商業服務一以貫之地落實下游的管理實務;它既是科學又是技藝,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學科發展上,它又可分為企業管理和管理科學兩大面向;前者重個案討論,後者多數學模式,成果各有千秋。

    臺灣的管理教育始自政大企管所,引進哈佛大學的個案教學是其特色。我在學期間,除了統計學套公式跑電腦外,其餘幾乎每科都會觸及個案討論,其中包括角色扮演;上起課來活學活用、針鋒相對,一點也不冷場。有時角色扮演會分董事會和經理人兩方角力,前者盡力開源節流,後者希望投資創新;雙方都必須拿出數字加願景說服對方,資料準備越詳盡越好。這種課以學生為主,甲方乙方各有所執,老師留在最後給予講評。為加強說服力,甚至花招百出。記得有回討論到加州一家紅酒公司要投資擴廠,剛好臺灣有賣他們生產的三公升特大瓶玫瑰紅,於是當我們那一組扮演經理人,便買了三瓶帶進教室當道具,大力宣傳如此佳釀應該多加量產,果然打動人心,獲得董事們全票支持。下課後同學迫不及待開瓶暢飲,酒酣耳熱,歡樂滿堂,確是難得的學習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