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義理21∕48】
說性愛之濃郁並不為過,叔本華即指出在人身上最強烈的莫過於生殖意志,而這也是一切生物體的共同特徵,目的皆為傳宗接代。受爭議的是叔本華進一步認為生育為女人天職,故其無法超凡入聖,以進入哲學家之林。有人說叔本華歧視女性源自他跟母親的個性衝突;母親浮華,兒子孤僻,兩人互相輕視。據說他母親喜歡舞文弄墨,在當時也是小有名氣的暢銷作家;相反地,兒子艱澀的哲學著作竟然乏人問津而滯銷。叔本華見此曾語帶尖酸地表示,未來人們知道她,只因她是叔本華的母親。此話不幸而言中,堪與另一句狂言可媲美,此即尼采所言,其個人所在時代尚未到來,自己屬於下一世紀。他正好去世於十九世紀最後一年,也的確在二十世紀大紅大紫。兩位哲學界奇才怪人,又都對佛洛伊德影響深遠,尤其是他那有名的「力必多之欲」。
「力必多」係指「原欲」,即生物體最原始的本能欲望衝動。佛洛伊德早期思想即由此出發,主張人們一切作為皆受性欲牽制,文明與文化不過是本能衝動的轉移或昇華而已。這種「泛性論」跟叔本華的「生殖意志」相互輝映,構成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診斷治療理論的基礎。平心而論,現今醫界擁有「精神醫學」或「身心醫學」一科,的確要拜佛洛伊德之賜。他在維也納習醫出道後,原本走的是神經科專業,後來發現有人看似「神經病」,其實為「精神病」,尤其是女人。他注意到女病患容易表現出「歇斯底里」的症狀,而此字的原意即為子宮移位在體內亂竄,明顯僅限於女人會發病。但事實是他所處的十九世紀末期歐洲,社會對女人的性欲極度壓抑,卻無視於男人縱欲;有此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待遇,女性情緒失常遂被放大檢視。
二十世紀逐漸形成男女平權的觀念,進而立法保障,女性始有機會與男性平起平坐,但全面平等猶待爭取,女性主義乃應運而生。西方社會曾有兩回大規模的女性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頭一回在一九一○至二○年代,爭取女男平等;次回則發生於一九六○至七○年代,強調女男有別。因為爭平等尚代表用男性的眼光和標準看問題,提差別則意味女性另有自身標準,足以跟男性平分秋色,這明顯是一大觀念進步。不過物極必反,凡事不能走極端;因為有一派基進女性主義,主張用複製技術打造全為女性的社會,以免淪入男性宰制。這種高論只能以基進理想視之,仍須回返中庸之道。畢竟男女兩性的存在乃是物種演化的結果,一旦回到單性生殖,則「力必多」的多元意義不再,人類文明與文化也將走向難以預見的不可思議地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