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6:殯 葬

 


 

我對護理科學及專業心存感恩,因其助我升等取得教授資格;然而我雖曾任教於護理院校,卻無緣再深入其專業。真正讓我涉足其中且發揮影響力的乃是殯葬專業,尤其促成此一行業在國內提昇為專業,我多少可以居功。人生不脫生老病死,醫師和護理師盡心盡力於改善「生、老、病」的過程,剩下一「死」就非得靠禮儀師的巧手慈心了。殯葬專業化在臺灣花了很長時間才得以逐步落實,使之從一門傳統「行業」不斷轉進為現代「職業」和「專業」。行業多見於小型葬儀社的師徒相承或父死子繼,規模不大;職業則是中大型禮儀公司成立後廣納人才進入任職,形成制度化;而專業更是進一步證照化,大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皆需考授證書以執業。一門行業的專業化需要有學系、學會、學刊、證照等條件,國內近十餘年才逐步發展,我曾於2014年參與撰寫《臺灣殯葬史》紹述之。

 

雖然殯葬在兩岸四地都是厚利甚至暴利事業,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多少必須具備公益性質,不能一味在商言商;因為人人用得著它,遂成民生必需行業。另一方面,殯葬活動處理的是亡者,面對的卻為生者,尤其是受悲傷失落所籠罩的家屬,站在第一線的禮儀服務人員就在遂行助人專業。尤有甚者,禮儀服務不止用於當下,更有向前向後整合的空間,乃有學者將傳統「殮、殯、葬」過程,擴充為「緣、殮、殯、葬、續」一系產業價值鏈。傳統作法是由為亡者接體開始,至其入土或晉塔為安即告一段落。新興價值的創造則包括之前購買「生前契約」,以及後來對家屬的「後續關懷」;前者買到的是「無後顧之憂」,後者則多為公益性質的創造服務口碑以利永續經營。由於殯葬專業化的時間不長,轉型階段仍不免出現弊端;但在法規逐漸齊備的情況下,爭議已大為減少。

 

殯葬活動在華人社會由於深受儒家慎終追遠觀念的影響,走向以禮儀服務為主的行業發展並不為奇;但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它卻深深具備科學技術面貌。「殯葬科學」興起於美國其來有自,它主要體現為化學防腐,原因要追溯至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南北戰爭。當時軍人命喪沙場,必須運回老家安葬,沒有汽車只有馬車,長途跋涉遺體易爛,就使得防腐行業應運而生。世上第一所殯葬專業學校於1882年在辛辛那提創立,當時所傳授的正是防腐技術。化學防腐在臺灣極其少見,反倒是遺體美容大行其道;國內採用的是冷凍式物理防腐,提前解凍以利化妝入殮,告別式一結束立即火化,倒也無所偏廢。想我雖曾為殯葬改革的重要推手,但自己卻十分嚮往遺體處理的簡化與淨化,最好是連治喪都省卻,載薄棺燒灰撒大海,縱浪大化不喜不懼,之於我乃是最為自然的歸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