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廣大華人社會中信仰相當多元的所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有宗教信仰者道教佔六成、佛教僅三,另一則歸其他;此處道教主要指民俗信仰,嚴格說來根本不算宗教。道教屬於宗教固然不錯,也有道觀組織和道士道姑等教士,但是信眾卻是隨緣流轉,完全不受限制;當然像「一貫道」等特殊教派是例外。宗教學研究指出,宗教信仰至少必須符合「教主、教義、經典、儀式、皈依」五大要求,其中最後一項至為關鍵,亦即加入教團。正是在此一要求上,區別了民俗與宗教之分。臺灣人的信仰可說就在這一點分野中,創造了令人驚豔的多元勝景和美感體驗,較之各家各派的教團氛圍更具親和力。就我個人而言,雖然一度皈依教團後來又斷捨離,但始終對沒有門牆隔絕的民俗信仰活動相當感興趣,理由無他,正是庶民文化所產生的親切感。
政府把民俗信仰納入道教系統之內,只是便於管理而已。臺灣人的信仰既多樣又另類,在喪葬習俗上明顯可見,於電影「父後七日」內巧妙呈現。此片表現的乃是儒道佛雜糅的禮俗儀節,在道士主導下,內容亂中有序,卻不失人味;我至少讀到兩篇學術論文分析片中禮俗,相當有趣。民俗活動足以推廣關懷愛心,但往往不及於專業,卻偶有例外,早年受人矚目的「龍發堂」民俗療法便是一例。龍發堂是高雄鄉間一座廟宇,以收留精神病患著稱;為領取醫療及社會補助而將患者戶籍遷入,竟意外形成一處社區,甚至足以影響地方選舉。堂內執事在多年經驗積累下,發展出一套具有療效的民俗療法,受到公立醫院正視與重視,而將之列為個案拿到歐洲的精神醫療會議上去報告。可惜後來該堂管理失靈,令患者染病甚至死亡,被政府強制解散,卻也寫下民間另類醫療奇特的一章。
新生死學積極宣傳大智教,有意模仿民俗信仰以善書形式推廣普及,這也是我不斷寫書的目的。不要小看善書的傳播力量,為國內出版品創下最高發行記錄的正是一部善書《地獄遊記》,初版至今超過四十年,包括改編漫畫在內,估計發行達八百萬冊以上,原因就是民眾捐款大量助印。受此啟發我一度考慮直接用《大智教》為題撰寫小冊,以一帖兩三百字微小品呈現,自印自贈以自度度人,何樂而不為?我自視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長於坐而言並非起而行,雖屬獨善之士,卻仍懷兼濟之心,持續著書立說以示「吾道一以貫之」。大智教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