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關懷學 06:民 俗

 


 

臺灣是廣大華人社會中信仰相當多元的所在,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有宗教信仰者道教佔六成、佛教僅三,另一則歸其他;此處道教主要指民俗信仰,嚴格說來根本不算宗教。道教屬於宗教固然不錯,也有道觀組織和道士道姑等教士,但是信眾卻是隨緣流轉,完全不受限制;當然像「一貫道」等特殊教派是例外。宗教學研究指出,宗教信仰至少必須符合「教主、教義、經典、儀式、皈依」五大要求,其中最後一項至為關鍵,亦即加入教團。正是在此一要求上,區別了民俗與宗教之分。臺灣人的信仰可說就在這一點分野中,創造了令人驚豔的多元勝景和美感體驗,較之各家各派的教團氛圍更具親和力。就我個人而言,雖然一度皈依教團後來又斷捨離,但始終對沒有門牆隔絕的民俗信仰活動相當感興趣,理由無他,正是庶民文化所產生的親切感。

 

政府把民俗信仰納入道教系統之內,只是便於管理而已。臺灣人的信仰既多樣又另類,在喪葬習俗上明顯可見,於電影「父後七日」內巧妙呈現。此片表現的乃是儒道佛雜糅的禮俗儀節,在道士主導下,內容亂中有序,卻不失人味;我至少讀到兩篇學術論文分析片中禮俗,相當有趣。民俗活動足以推廣關懷愛心,但往往不及於專業,卻偶有例外,早年受人矚目的「龍發堂」民俗療法便是一例。龍發堂是高雄鄉間一座廟宇,以收留精神病患著稱;為領取醫療及社會補助而將患者戶籍遷入,竟意外形成一處社區,甚至足以影響地方選舉。堂內執事在多年經驗積累下,發展出一套具有療效的民俗療法,受到公立醫院正視與重視,而將之列為個案拿到歐洲的精神醫療會議上去報告。可惜後來該堂管理失靈,令患者染病甚至死亡,被政府強制解散,卻也寫下民間另類醫療奇特的一章。

 

新生死學積極宣傳大智教,有意模仿民俗信仰以善書形式推廣普及,這也是我不斷寫書的目的。不要小看善書的傳播力量,為國內出版品創下最高發行記錄的正是一部善書《地獄遊記》,初版至今超過四十年,包括改編漫畫在內,估計發行達八百萬冊以上,原因就是民眾捐款大量助印。受此啟發我一度考慮直接用《大智教》為題撰寫小冊,以一帖兩三百字微小品呈現,自印自贈以自度度人,何樂而不為?我自視為「思者醒客、智者逸人」,長於坐而言並非起而行,雖屬獨善之士,卻仍懷兼濟之心,持續著書立說以示「吾道一以貫之」。大智教化好!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生命學 06:殯 葬

 


 

我對護理科學及專業心存感恩,因其助我升等取得教授資格;然而我雖曾任教於護理院校,卻無緣再深入其專業。真正讓我涉足其中且發揮影響力的乃是殯葬專業,尤其促成此一行業在國內提昇為專業,我多少可以居功。人生不脫生老病死,醫師和護理師盡心盡力於改善「生、老、病」的過程,剩下一「死」就非得靠禮儀師的巧手慈心了。殯葬專業化在臺灣花了很長時間才得以逐步落實,使之從一門傳統「行業」不斷轉進為現代「職業」和「專業」。行業多見於小型葬儀社的師徒相承或父死子繼,規模不大;職業則是中大型禮儀公司成立後廣納人才進入任職,形成制度化;而專業更是進一步證照化,大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皆需考授證書以執業。一門行業的專業化需要有學系、學會、學刊、證照等條件,國內近十餘年才逐步發展,我曾於2014年參與撰寫《臺灣殯葬史》紹述之。

 

雖然殯葬在兩岸四地都是厚利甚至暴利事業,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多少必須具備公益性質,不能一味在商言商;因為人人用得著它,遂成民生必需行業。另一方面,殯葬活動處理的是亡者,面對的卻為生者,尤其是受悲傷失落所籠罩的家屬,站在第一線的禮儀服務人員就在遂行助人專業。尤有甚者,禮儀服務不止用於當下,更有向前向後整合的空間,乃有學者將傳統「殮、殯、葬」過程,擴充為「緣、殮、殯、葬、續」一系產業價值鏈。傳統作法是由為亡者接體開始,至其入土或晉塔為安即告一段落。新興價值的創造則包括之前購買「生前契約」,以及後來對家屬的「後續關懷」;前者買到的是「無後顧之憂」,後者則多為公益性質的創造服務口碑以利永續經營。由於殯葬專業化的時間不長,轉型階段仍不免出現弊端;但在法規逐漸齊備的情況下,爭議已大為減少。

 

殯葬活動在華人社會由於深受儒家慎終追遠觀念的影響,走向以禮儀服務為主的行業發展並不為奇;但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它卻深深具備科學技術面貌。「殯葬科學」興起於美國其來有自,它主要體現為化學防腐,原因要追溯至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南北戰爭。當時軍人命喪沙場,必須運回老家安葬,沒有汽車只有馬車,長途跋涉遺體易爛,就使得防腐行業應運而生。世上第一所殯葬專業學校於1882年在辛辛那提創立,當時所傳授的正是防腐技術。化學防腐在臺灣極其少見,反倒是遺體美容大行其道;國內採用的是冷凍式物理防腐,提前解凍以利化妝入殮,告別式一結束立即火化,倒也無所偏廢。想我雖曾為殯葬改革的重要推手,但自己卻十分嚮往遺體處理的簡化與淨化,最好是連治喪都省卻,載薄棺燒灰撒大海,縱浪大化不喜不懼,之於我乃是最為自然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