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作為生命教育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的理念,醞釀於2008年〈從學生生命教育到教師生命教育〉一文,兩年後收錄於《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書中。但是當時「大智教化」之說尚未出現,頂多以「華人生命教育」彰顯之;新說法正式形諸文字,則是2013年出版自傳的事情。而「華人生命教育」的提法,則可回溯到更早期寫《教育哲學》時的心境,亦即認同中華本土文化的第二回心智典範轉移。原本標幟「華人」仍針對學生與學校而言,之後強調「成人」則先以教師為對象,再擴充至社會大眾。《生命的學問》主要匯集我於2008至2010三年間在兩岸各地所發表的研討會論文,內容不外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二端;其中〈大陸高校「兩課」的教育哲學解讀〉因為登載於名列A&HCI期刊《哲學與文化》,還曾獲得銘傳頒發八萬元獎金的榮耀。
A&HCI與SCI、SSCI、EI齊名,係美國一家學術評量統計公司所作出的期刊論文索引認證,分別顯示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四大領域期刊索引的普及程度,深受兩岸學術界所看重,甚至列為教師評鑑與升等的重大指標。國際間學術論文的評比大多以載入英文期刊為主,這在科技領域無可厚非,對人文藝術就顯得矯枉過正。好在該公司後來從善如流,對所認證的藝術人文期刊論文,可以本土在地文字呈現,遂讓我用中文撰寫的論文得見天日且受到肯定。身為本土學者,我從未以外文著述,頂多寫摘要及列舉關鍵詞而已。不過當上教授至今四分之一世紀,這點對我並未構成困擾;僅適用於華人的天然哲大智教,原本就具有本土化局部性,不必然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尤其近年我越發以中國傳統文人自居,壓根兒就對牟宗三筆下崇洋媚外「二毛子的意識」不以為然。
《生命的學問》之名正是借用於牟宗三早年同名著作,特此向他致敬。對以上學術界全盤西化的媚外現象,他老人家似乎早已預見並大加批判:「真正的生命學問是在中國。但是這個學問傳統早已斷絕了,而且更為近時知識分子的科學尺度所窒死。……他們對於西方的一切,倒是有偏愛,可是……就是想愛,亦愛不上。這就表示中國近時知識分子的心態是怎樣的淺陋了,對於生命學問是怎樣的無知了。……所以知識分子的智慧、德性與器識,真是無從說起了。」這種堅毅表白讀來相當痛快淋漓,可視為傳統文人振聾啓聵之聲,用於宣揚作為生命學問的大智教化更是貼切實際。牟宗三出身老北大哲學系,受前輩熊十力推薦返校任教,卻被胡適拒於門外,誠屬憾事。牟先生後來成為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其弟子門生所創辦的《鵝湖》月刊,至今已出刊半世紀不輟,著實難能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