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立言 68:大智教化期(2008以後)

 


 

        我自視為一名無足輕重且不求聞達的中國傳統文人,家世不算顯赫,但堪稱書香世家;祖父鈕傳善於北洋政府擔任過財政部次長職務,父親鈕先銘則為武將兼文人,退伍後曾出任國民黨正中書局和退輔會華欣出版公司總編輯。這種外省子弟背景在現今社會算是「政治不正確」,令我頗有所感,乃形諸文字,以尋求出困之路。20062009年間我為教育所連江班授課,穿越海峽十五回,其中一趟搭船返臺,乘風破浪中思及生長浮沉於海島一隅的意義。臺灣島上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但其領土範圍還包括大陸旁邊的金門和連江。有天我在馬祖北竿遙望對岸,感覺近在咫尺;前些年赴金門授課,降落時會看見廈門的高樓大廈。兩岸實際距離不遠,心理距離卻越發遙不可及。這些現實落差為我推動多年的生命教育,帶來了改革創新的契機,終於醞釀出大智教化理念與實踐,雖千萬人吾往矣。

 

        大智教化最簡單的意義,就是凝聚古今中外聖賢才智大智大慧所推廣普及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它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是以道家思想精神作為核心價值,在政治現實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破除儒家不合時宜的「正名」觀。堅持正名的心態在兩岸如出一轍,像對岸堅持要我們在國際上使用「中國臺北」,我們則越發想以「臺灣」為名並極力去中國化。這一矛盾目前非但無解且益發尖銳,我乃著書立說尋思解套之道,倡議一種類似邦聯制的虛擬架構或為可行途徑。總之此乃大時代的故事,我在暮年餘生恐怕看不見圓滿結局;但身為生命教師仍不吐不快,於是自2008年中便開啓我的心路歷程「大智教化」時期,著書立說以示知其不可而為。反身而誠,其實我的個性傾向與世無爭,卻又容易心生不平則鳴;但為避免與人衝突,就僅止於寫下來自我療癒貞定一番。

 

當前國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法定六五退休似乎嫌早;我雖於六七回聘客座,卻覺七十致仕恰到好處。白居易有詩〈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看來離退之事也應該像陶淵明〈形影神〉所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而蘇東坡在〈和陶神釋〉中則表示:「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甚欲隨陶公,移空酒中住。」陶白蘇三公是我尚友古人的心目典型,遂樂於親近效法。持續出書主要是想通過大智教的視角,用以觀照自身在「三才」中的位置。集大成之作對個人著述全盤檢視並加以詮釋,同時不忘借題發揮。老來越發珍惜「我手寫我心」的機會,成書公諸於世無非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書籍屬於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所言「冷媒體」,必須積極熱情參與投入方能解讀,本時期的八書值得一一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