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學問》是我的學術論文集,五年後出版的《大智教化》亦然;學者不斷發表論文乃屬學術生態現象,匯集成書則可看出學思演進成果。不過本書除了展現學術成果外,還具有人生轉折的里程碑意義,序言有云:「三年前完成《殯葬倫理學》撰寫後,作為頂客族的我,生命情調起了相當大的變化。直接原因來自兩件事,一是重作馮婦奉命擔任學校高階主管,以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者一年半載內為兩位至親送終,終於上無父母、下無子女。正如當代美國哲學家諾齊克在《經過省察的人生》一書中所言:『一個人在其父母雙雙去世之後,他自己的死亡對他而言就變為真實的了。』」五十六歲那年春天老母辭世,秋季放下一切去大陸休假研究,順道雲遊四方,並開始認真思考個人衰老受病的「向死而生」途徑。相關心得化為一篇篇生命觀解,之後收錄於本書之中。
《生命的學問》共分四輯十五篇論文,內容涉及兩岸的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各輯分別為「起:問題呈現、承:在地發聲、轉:大陸探詢、合:反身而誠」,寫作期間跨越兩年。那一陣是我前往對岸最積極的時期,甚至一住兩三個月;論文有三分之一在大陸發表,既有助於研究,也開啓了對話。休假返臺後便連出二書,即本書與《人生啓思錄》,算是繳交了豐富研究成果。2010年前後兩岸領導人相對和善,管制較為鬆散,關係便更形緊密;對照之下今非昔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彷彿開了倒車。不過後來由於年事漸高,加以疫情持續甚久,我對渡海傳播大智教的意願已漸趨淡薄,轉而在偏安海島上貞定自家本事。一飛沖天的機會還是有,搭機偽出國去金門授課,遙望對岸若即若離,同時見證國內旅遊的盛況。跟金門中小學老師談生命教育如何安身立命,輒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金門同廈門最近的直線距離為三千米,若在平地步行就是三刻鐘。有回在飛機上看見大小金門在修橋,若跟廈門又何嘗不能?對岸甚至規劃了一條「京臺高速」,以聯結北京與臺北;從大陸修建杭州灣及港珠澳兩座大橋的經驗看,高速公路跨海來臺並非難事,真正困難在於如何破除彼此的心理糾結和障礙。之前兩岸關係幾乎凍結,虧得有疫情,只能自顧自。回想二十年前我還真有份使命感,想藉生命教育搭平臺互通有無,久之一切俱往矣。面對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心境,我曾拈出四句教明志:「享閒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這是一種獨善吾身的人生美學,我遂在本書〈修養哲理〉一章中寫道:「由於現代中國人大多活在『忙、盲、茫』的快步疾行中,不免興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乃有必要通過自我教育,發現屬於自己的修養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