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立言 70:《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二)

 


 

        《生命的學問》是我的學術論文集,五年後出版的《大智教化》亦然;學者不斷發表論文乃屬學術生態現象,匯集成書則可看出學思演進成果。不過本書除了展現學術成果外,還具有人生轉折的里程碑意義,序言有云:「三年前完成《殯葬倫理學》撰寫後,作為頂客族的我,生命情調起了相當大的變化。直接原因來自兩件事,一是重作馮婦奉命擔任學校高階主管,以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者一年半載內為兩位至親送終,終於上無父母、下無子女。正如當代美國哲學家諾齊克在《經過省察的人生》一書中所言:『一個人在其父母雙雙去世之後,他自己的死亡對他而言就變為真實的了。』」五十六歲那年春天老母辭世,秋季放下一切去大陸休假研究,順道雲遊四方,並開始認真思考個人衰老受病的「向死而生」途徑。相關心得化為一篇篇生命觀解,之後收錄於本書之中。

 

        《生命的學問》共分四輯十五篇論文,內容涉及兩岸的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各輯分別為「起:問題呈現、承:在地發聲、轉:大陸探詢、合:反身而誠」,寫作期間跨越兩年。那一陣是我前往對岸最積極的時期,甚至一住兩三個月;論文有三分之一在大陸發表,既有助於研究,也開啓了對話。休假返臺後便連出二書,即本書與《人生啓思錄》,算是繳交了豐富研究成果。2010年前後兩岸領導人相對和善,管制較為鬆散,關係便更形緊密;對照之下今非昔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彷彿開了倒車。不過後來由於年事漸高,加以疫情持續甚久,我對渡海傳播大智教的意願已漸趨淡薄,轉而在偏安海島上貞定自家本事。一飛沖天的機會還是有,搭機偽出國去金門授課,遙望對岸若即若離,同時見證國內旅遊的盛況。跟金門中小學老師談生命教育如何安身立命,輒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金門同廈門最近的直線距離為三千米,若在平地步行就是三刻鐘。有回在飛機上看見大小金門在修橋,若跟廈門又何嘗不能?對岸甚至規劃了一條「京臺高速」,以聯結北京與臺北;從大陸修建杭州灣及港珠澳兩座大橋的經驗看,高速公路跨海來臺並非難事,真正困難在於如何破除彼此的心理糾結和障礙。之前兩岸關係幾乎凍結,虧得有疫情,只能自顧自。回想二十年前我還真有份使命感,想藉生命教育搭平臺互通有無,久之一切俱往矣。面對是非成敗轉頭空的心境,我曾拈出四句教明志:「享閒賞情趣,親性靈體驗;做隱逸文人,過澹泊生活。」這是一種獨善吾身的人生美學,我遂在本書〈修養哲理〉一章中寫道:「由於現代中國人大多活在『忙、盲、茫』的快步疾行中,不免興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乃有必要通過自我教育,發現屬於自己的修養哲理。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立言 69:《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一)

 


 

        大智教化作為生命教育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的理念,醞釀於2008年〈從學生生命教育到教師生命教育〉一文,兩年後收錄於《生命的學問——反思兩岸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書中。但是當時「大智教化」之說尚未出現,頂多以「華人生命教育」彰顯之;新說法正式形諸文字,則是2013年出版自傳的事情。而「華人生命教育」的提法,則可回溯到更早期寫《教育哲學》時的心境,亦即認同中華本土文化的第二回心智典範轉移。原本標幟「華人」仍針對學生與學校而言,之後強調「成人」則先以教師為對象再擴充至社會大眾。《生命的學問》主要匯集我於20082010三年間在兩岸各地所發表的研討會論文,內容不外生命教育與教育哲學二端;其中〈大陸高校「兩課」的教育哲學解讀〉因為登載於名列A&HCI期刊《哲學與文化》,還曾獲得銘傳頒發八萬元獎金的榮耀。

 

        A&HCISCISSCIEI齊名,係美國一家學術評量統計公司所作出的期刊論文索引認證,分別顯示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四大領域期刊索引的普及程度,深受兩岸學術界所看重,甚至列為教師評鑑與升等的重大指標。國際間學術論文的評比大多以載入英文期刊為主,這在科技領域無可厚非,對人文藝術就顯得矯枉過正。好在該公司後來從善如流,對所認證的藝術人文期刊論文,可以本土在地文字呈現,遂讓我用中文撰寫的論文得見天日且受到肯定。身為本土學者,我從未以外文著述,頂多寫摘要及列舉關鍵詞而已。不過當上教授至今四分之一世紀,這點對我並未構成困擾;僅適用於華人的天然哲大智教,原本就具有本土化局部性,不必然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尤其近年我越發以中國傳統文人自居,壓根兒就對牟宗三筆下崇洋媚外「二毛子的意識」不以為然。

 

       《生命的學問》之名正是借用於牟宗三早年同名著作,特此向他致敬。對以上學術界全盤西化的媚外現象,他老人家似乎早已預見並大加批判:「真正的生命學問是在中國。但是這個學問傳統早已斷絕了,而且更為近時知識分子的科學尺度所窒死。……他們對於西方的一切,倒是有偏愛,可是……就是想愛,亦愛不上。這就表示中國近時知識分子的心態是怎樣的淺陋了,對於生命學問是怎樣的無知了。……所以知識分子的智慧、德性與器識,真是無從說起了。」這種堅毅表白讀來相當痛快淋漓,可視為傳統文人振聾啓聵之聲,用於宣揚作為生命學問的大智教化更是貼切實際。牟宗三出身老北大哲學系,受前輩熊十力推薦返校任教,卻被胡適拒於門外,誠屬憾事。牟先生後來成為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其弟子門生所創辦的《鵝湖》月刊,至今已出刊半世紀不輟,著實難能可貴。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立言 68:大智教化期(2008以後)

 


 

        我自視為一名無足輕重且不求聞達的中國傳統文人,家世不算顯赫,但堪稱書香世家;祖父鈕傳善於北洋政府擔任過財政部次長職務,父親鈕先銘則為武將兼文人,退伍後曾出任國民黨正中書局和退輔會華欣出版公司總編輯。這種外省子弟背景在現今社會算是「政治不正確」,令我頗有所感,乃形諸文字,以尋求出困之路。20062009年間我為教育所連江班授課,穿越海峽十五回,其中一趟搭船返臺,乘風破浪中思及生長浮沉於海島一隅的意義。臺灣島上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但其領土範圍還包括大陸旁邊的金門和連江。有天我在馬祖北竿遙望對岸,感覺近在咫尺;前些年赴金門授課,降落時會看見廈門的高樓大廈。兩岸實際距離不遠,心理距離卻越發遙不可及。這些現實落差為我推動多年的生命教育,帶來了改革創新的契機,終於醞釀出大智教化理念與實踐,雖千萬人吾往矣。

 

        大智教化最簡單的意義,就是凝聚古今中外聖賢才智大智大慧所推廣普及的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它主張後科學人文自然主義華人應用哲學,是以道家思想精神作為核心價值,在政治現實中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破除儒家不合時宜的「正名」觀。堅持正名的心態在兩岸如出一轍,像對岸堅持要我們在國際上使用「中國臺北」,我們則越發想以「臺灣」為名並極力去中國化。這一矛盾目前非但無解且益發尖銳,我乃著書立說尋思解套之道,倡議一種類似邦聯制的虛擬架構或為可行途徑。總之此乃大時代的故事,我在暮年餘生恐怕看不見圓滿結局;但身為生命教師仍不吐不快,於是自2008年中便開啓我的心路歷程「大智教化」時期,著書立說以示知其不可而為。反身而誠,其實我的個性傾向與世無爭,卻又容易心生不平則鳴;但為避免與人衝突,就僅止於寫下來自我療癒貞定一番。

 

當前國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法定六五退休似乎嫌早;我雖於六七回聘客座,卻覺七十致仕恰到好處。白居易有詩〈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看來離退之事也應該像陶淵明〈形影神〉所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而蘇東坡在〈和陶神釋〉中則表示:「仙山與佛國,終恐無是處。甚欲隨陶公,移空酒中住。」陶白蘇三公是我尚友古人的心目典型,遂樂於親近效法。持續出書主要是想通過大智教的視角,用以觀照自身在「三才」中的位置。集大成之作對個人著述全盤檢視並加以詮釋,同時不忘借題發揮。老來越發珍惜「我手寫我心」的機會,成書公諸於世無非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書籍屬於傳播學者麥克魯漢所言「冷媒體」,必須積極熱情參與投入方能解讀,本時期的八書值得一一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