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善:人性善惡



人性有善惡之分,是自古至今爭論不休的一大難題,最常聽到的便是孟荀之辯。孟子與荀子並非同一時代的人,後者較前者小了七十餘歲;但是二人皆屬孔子以後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今一講到先秦儒家便指「孔孟荀哲學」。不過我們到底不是在這兒上哲學課,只能討論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說到常識,並非指膚淺之見,而是指直覺把握與廣泛涉獵的見識;它不全然正確,卻不失寬廣,有時也顯出難得的深入。一個人常識越豐富越好,同時到學校接受知識的洗禮,而使二者相互激盪出生活的智慧。身為老師多年,有時會看見功課好、滿腹專門知識,常識卻十分貧乏的學生,就勸他們好好自我充實、多上些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正是為增廣一般見識、強化基本常識,進而激發生活智慧而設。如此看來,「生活學」不是知識,卻可視為開發智慧的必備常識。
   
    人性究竟是善抑或惡?有人用觀察或實驗方法去研究,答案仍然莫衷一是。街頭上有人會主動扶盲人過街,但也有受傷路倒的人許久未得聞問;甚至還有趁火打劫,搶奪殘障人士賣的彩券,你說這些行徑反映出人性係善或惡?孟荀分別認為人性本善或本惡,這些觀點不免帶有侷限性;「本善」或「本惡」意指「本來如此」或「應該如此」,深具規範性和教訓味。然而性惡論並不能跟性善論等量齊觀,只能作為討論上的互補看法;若是真的本性為惡,就無論如何也無藥可救了,我想這絕非荀子的本意。其實儒家的人性論根本沒什麼好爭辯的;人性為善是就理想面而言,歸惡則就現實面看,二者在實際生活中都找得著例證。當時孟子講性善是想激發人們的良知良能,從而自發地改過遷善;而荀子對此無甚信心,認為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乃提倡用禮樂教化來匡正人心,進而導出善行。

    孟荀之說流傳至今各有支持者,有學者曾提出「人性向善」的詮釋,我認為值得參考。「本善」指本性如此,「向善」則帶有實踐意義;善惡與其當作形上難題去解決,還不如列為倫理困境來改善。這種看法或許受到天主教哲學有關「善」的觀點之影響。西方宗教認為人性是神性的分享,但並不等於神性。神性是絕對的真善美聖,人性卻有偽惡醜俗的一面;這不好的一面,乃是好的一面之不足。把這種西方觀點用於人性善惡,與其做出解釋,不如去尋解套,亦即視性惡為性善之匱乏;當一個人有心向善,便是善性自我圓滿的過程。如此解釋雖然不免一廂情願,卻有激勵人心主動尋求解套的效果。倫理道德實踐的做與不做,往往繫於一念之間,這一念又多少牽涉到某些一廂情願的想法。與其對一切嫌惡,不如用行動去隱惡揚善、行善避惡,這正是我們常掛在口中的「改善」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