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教化之人生三齡 17 / 48)
大智教化係以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的大智慧為內涵與外延、為理念與實踐,所進行的自我教化修行工夫;它是我身為哲學學者與生命教師的生涯發展階段時,經驗積累和心智反思所得,勢必有其視角盲點與覆蓋局限性,但終究屬於「我手寫我心」的忠實記錄,視為一偏之見亦無妨。哲學家我最欣賞叔本華,文學家則認同白居易,二者共通點在於皆為會盤算的「中人」,於今可體現為「中年中產中隱」。近日讀到日本人寫的《下流老人》,謂其國家政策錯估養兒防老之可能,以致令退休中產人士年金不足實際所需,結果活得越久變得越窮,陷入向下流動沉淪的孤苦困境。我想這種情形誰也不樂見,而求人又不如求己,因此每個人在其人生階段由生存競爭朝向生涯發展移動之際,務必得未雨綢繆地預作安排。我的建議是「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如是方能先苦後甜。
在後現代的晚近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思維下,生存競爭與生涯發展的基本預設,不就是向上提昇的中產社會嗎?連堅持社會主義的大陸都不再提「無產階級」四字,何況其他。臺灣過去擁抱三民主義卻未予落實,走向民主開放後雖見政黨輪替,卻從未出現活躍的左派勢力,不向大財團低頭已屬難能可貴。由此可見,國內的現況是小老百姓默默地接受中產生活前提,從而辛勤工作,希望換得安定中之進步;倘若連標榜進步的執政黨都無法有效地維繫安定,其施政便值得商榷。人既無逃於天地之間,就應學會如何頂天立地;作為人生信念選項,大智教化不能也不應抽離現實時空環境思考。中華民國較人民共和國年祚長久並持續存在,且從未被後者統治過,政治處境類似歷史上的東晉、南宋、北元或南明,因此沒有獨立與否問題。今後以凝聚共識、培養實力、以靜制動,方為治理上策。
我於大智教化發展之初,將之視為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生命教育屬於臺灣官方所推動的新興德育,宗教色彩濃厚,目前以政策形式施行於各級學校;相形之下,大智教化則歸民間發聲,著眼於已踏出校門的成年人,盡量擺脫宗教氛圍,代之以一套「物我齊觀、天人合一」的「天然論哲理學」人生信念。由於主要作用於成年人,大智教化的重點便在於第二年齡的生涯發展與第三年齡的生趣閒賞;前者涵蓋成家立業至耳順前後的退休,後者則從離退至死而後已。必須說明的是,從第一齡至第三齡的人生三階段並非一刀切,而是漸近演變、漸層過渡的。有些人專科或是大學畢業後,立即安定下來;也有人成為博士後流浪教師,到處打工糊口。眼前所討論的乃是國人一般狀況,用以宣揚「中年中產中隱」人生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