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 星期一

立言 51:《教育學是什麼》(二)

 


 

        寫入門書是很好的自我教化途徑,因為不夠瞭解,所以多方涉獵,雖博雜而不專精,卻能呈現出全方位的視野。我於二十六歲服役時在軍校初任正式教職,但一年半載淺嘗即止;三十一歲考取博士班同時到大學兼課,取得生平第一張國家頒授的講師證書,總算接續了超過半生的教師生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但中小學和大專教師卻有著相當差異;前者必須接受專業訓練,後者拿到高等學位就可上臺。對我而言生涯發展始終都在困而學之,期間意外從事師資培育,成為老師的老師,當然不能洩氣,於是積極向教育專業補課,《教育哲學》與《教育學是什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所完成的功課。後者的寫作有些偶然,因為出版前書的公司將大陸各類入門叢書引入,因為缺少適合在地的教育學一冊,便邀我撰寫,讓我有機會對個人生涯的背景知識得到完整涉獵,同時推己及人傳播新知。

 

        以哲學學者身分,進入教育系所任教,敘事觀點肯定與教育學者專家有所不同。我對教育學的理解受益於長期鑽研的科學哲學,在本書導言中有所說明:「我的學問專門領域是科學哲學及應用哲學,以此視角去看待教育學,可以形成兩種互補的立場:一是從事科學哲學式的『後設研究』(meta-study),即『後設教育學』或『元教育學』;二是建構應用哲學式的『局部知識』(local knowledge),即『華人教育學』。教育學列入科學學科並源自西方雖無疑義,但是對其進行後設考察且加以本土化也有一定的正當性;本書即為通過『後設教育學』批判以提倡建構『華人教育學』的努力。」後設觀點與方法,對一般讀者相對陌生,但它卻在近年生命教育新課綱中,列入高中生核心素養之一「哲學思考」內,明示「後設思考」就是「對思考進行思考」。反思之為大用,正是應用哲學的真諦。

 

        教育學屬於跨領域學科,主要跨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兩大領域,而其本身則被歸類於社會科學的中游應用學科,以示在上游各基本學科的指引下,開展應用性的學理與實踐。根據「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的構想,教育學應由倫理學賦予宗旨、心理學提供方法;必須說明的是,倫理學與心理學在十九世紀初期皆為哲學分支,後者於1879年始脫離哲學成為科學。且當時所謂教育學係針對中小學教育,“pedagogy”意指「兒童教育」,因此以德育為主,重視智育則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情。我在本書首篇〈教育學有什麼〉中列出教育學的史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四大面向,其中心理學對一階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影響深遠且至關重要,其餘三者則構成對於教育活動的後設考察,屬於二階問題。教育史跟教育社會學探討教育實踐的時空背景,教育哲學則思考為什麼要從事教育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