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立言 19:《性愛、生死及宗教——護理倫理學與通識教育論文集》(二)


 

大智教推廣大智教化以宣揚安身與了生之道,近年我拈出「生命」和「關懷」兩大理念,作為「新生命教育」及「新生死學」的核心價值及競爭力,對此我已先後出版二書作為傳教布道之用。大智教是擬似宗教的非宗教,以反諷之姿標榜吸睛,信不信由人。其實當我在耳順之年提出大智教化論述,用以作為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成人版、擴充版與升級版之後,就有好事者表示宗教味太重,從而失去閱讀興趣。這種先入為主的心態,意味著彼此無緣,而我寫書是為了以文會友,善結有緣人;當人們看見書名便放下,就表示心中有結,只得以無緣視之。但反身而誠,我發覺自己對宗教信仰,彷彿也抱持著類似態度,終於領悟到想影響人心勉強不得,因緣俱足自然出現靈性開顯。了悉此點我便持續著書立說,希望廣結善緣以傳播大智教。「吾乃教化主,我手寫我心;存在即自知,無過與不及。

 

我自稱「大智教化主」並非想當教主,而是受到白居易因為詩文平易近人遂被封為「廣大教化主」的啓發。樂天是我心目中「陶白蘇」三位人格典型之一,尤其是他的中隱之道更令我心儀,便於尚友古人之餘借題發揮,使之列為我所提倡的大智教化之重要生命實踐。將生命教育轉化為大智教化,更把其內涵提昇至擬似宗教教義的地位,多少源自我的宗教感之醞釀。年逾七旬的我反身而誠,發現平凡一生中其實充滿宗教感,並持續發生外爍的宗教邂逅,卻終究因緣未足而放下捨得。直到花甲耳順前後,生命情調由外爍反轉為內歛,通過不斷地自我觀照,終於貞定出自家本事,此即「天然哲大智教」。雖然提倡「生命學問」的新儒家學者牟宗三,不太贊成將人文主義視為人文教,而他心目中的人文教正是儒教。若順此觀之,我所倡議的儒道融通人生哲理,大可視之為人文自然教。

 

長期以來,我對宗教信仰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心理情結,後來在本土社會學者葉啓政的著作中,發現一辭頗為傳神:「正負情愫交融」,他的門生則言簡意賅地點出,此乃以含混思考為基礎的「愛憎交織」。如此一來終於想通了,我欣賞宗教信仰,卻不喜教團中人;唯一可行之道,就是打造一條純屬個人的擬似宗教信仰之途徑。基於稟性氣質使然,我堅持現世存在和自由自在的難能可貴,而對世間主張超越性或泛道德化的宗教信仰不以為然,更敬而遠之,遂拈出自家人生信念用以自度,至於能否度人則一切隨緣。我對宗教的系統反思,源自撰寫宗教學相關論文,僅有的兩篇便收錄在《性愛、生死及宗教》之中。宗教學指出任何宗教信仰須有「教主、教義、經典、儀式、皈依」五大要件,令我憶及兩位老同事,一為佛學大家卻不信教,另一為民俗專家則皈依各教,想來不禁莞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