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4日 星期一

新生死學 03:送 終

 


   

「死學」是“death studies”的直譯,「死」的範圍較大,除「死亡」一義外,還包括「臨終」及「瀕死」等概念。同樣道理,以「生學」直譯“life studies”,也納入「生命」、「生活」、「生存」諸多考量。我以「死學」和「生學」二章構成《新生死學》的理念篇,題為〈知道〉;後半則為實踐篇〈行動〉,分為「關懷」與「新生」二章;每章又各分四節,每節包含六帖,加上楔子及尾聲共計百帖十萬言。在首章中我想從「送終」談起,這是許多人的唯一死亡體驗,於我尤其深刻。此處所說的「死亡體驗」雖然可以涉及自身,但更多是指對跟自己有關的人辭世之感念;至於看見事不關己的人或物死亡,除可能抱有「同體大悲」的胸懷外,面對的只算是「死亡現象」。此乃人之常「情」,屬於差等之「愛」,在討論生死議題前必須了然於心。

 

差等之愛容後再述,倒是人之常情值得深思。回想一下你我可曾有過喪親、喪偶或失去摯愛的傷心體驗?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悲傷」的情緒源自「失落」的感受,而失落感來自關係的「依附」之斷裂;依附即是彼此關係的情感聯結,關係對象是人、動植物或無生物,像有人走失一隻狗或弄丟一件心愛物皆屬之。一般而言,人際關係的有無,可視為究竟是死亡體驗亦或死亡現象的判準,畢竟死亡現象大多事不關己。此中心理狀態繫於「關懷」,關懷包含「關心」與「照顧」兩部分。後者直接及於對象,無論相干與否;前者雖可僅止於在乎,但於在乎對象會出現失落感受,想到為其送終並參加喪禮,此乃人之常情,我視之為死亡體驗。相對便屬似有若無身外之事的死亡現象,例如新聞報導中的天災人禍或意外事件,也不時會出現在身邊。

 

印象裏真正為親人送終的只有繼父,至於生父和母親都未能目送。八十出頭的繼父罹癌多次入院,最後一回連續住了三週便安詳辭世,大致未受太多苦痛。其實他在最後一週已不省人事,需請看護全天照應。大去那天上午我接到通知為其準備衣褲鞋襪,下午便到場在旁守候,果然於傍晚斷氣,看護見多識廣的經驗的確到位。這是此生唯一於第一線直面「人死如燈滅」的死亡體驗,看見示波器顯現的生命跡象由激烈變化趨於和緩終歸於零,心理遭受強烈震撼。當時想到教生死學十二載至此才頭一回凝視死亡,不免慚愧。十六個月後老母去世至今,送終機會不再,卻逐漸開始面對自己的老病死,著實無奈。佛陀講「生老病死」皆為苦,佛教更視為「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流轉,說穿了就表示世事無常,必須學會放下捨得。我提筆再寫生死書,就是希望自度度人放下捨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