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既是特稱也是通稱,特稱專指官方政策下的系列課程,通稱則代表一份正視與尊重生命的終身學習規劃。由於高中生命課如今已正式施行多年,其課綱明確載有具體內容之大要,我在此先行依進階七科一一表述並予批判,同時記下「生涯」階段中「生命」時期的所見所為、所思所寫,從而為「大智」時期的靈性開顯舖陳預作準備。官方制定的高中課綱從草擬至今已歷十餘年,雖經不斷修訂,但大框架及課程並未改變;其中「哲學與人生」一科列為篇首,反映出德育跟哲理的關聯。它的教學目標規定「在於培養學生人生目標的設定、生命意義的探索並且對終極關懷的省思」,這正與我後來發展出「大智教化」論述,所楬櫫的助人「安身立命、了生脫死」目標相符。但我對「終極關懷」的認定與「了生脫死」的實踐,都盡量淡化宗教色彩,代之以「天然論哲理學」奧義。
哲學乃「愛好智慧」的學問,通透古今中外以探索「宇宙與人生」之「真善美」,後者正是由古希臘哲人所歸納。西方世界在十七世紀以前,幾乎所有知識盡歸哲學,其後始見科學一一分化;中土古典傳統則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儒家經學和百家子學,共同構成代表哲學的義理面貌。在如此眾多的愛智之學中,發現人生實踐的指導綱領,其實見仁見智,不必一概而論。像古代獨尊儒術,今日官方德育包裹宗教,皆屬一偏之見。改善之道在我看來,唯有「各自表述,各取所需」;這便是我長期講授生命課程之際,鼓勵學生努力從事自我教育的態度。此一開放態度,我在十餘年前便已提出,至今未改,且更加週全。記得課綱中有「態度必須公正,立場不必中立」之說,我願進一步修訂為「態度必須開放」。蓋「公正」屬現代規準,「開放」則為後現代包容,不可不辨。
哲學既然追求真善美,用以改善人生的途徑其實不少;生命教育若能突破倫理教育的窠臼,將德育擴充至群育和美育,並予融匯貫通,或許更有揮灑空間。講哲學與人生,當然希望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觀。小時候寫作文,免不了會碰到「我的人生觀」之類題目;當時老師都教導我們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後來自己當老師才悟出應該代之以「恰當」。人生道路正確與否當下並看不出,唯有蓋棺方能認定;眼前只能就理想與現實的搭配,而找出最恰當的途徑。指引學生通過全方位的開放選擇,擇善固執走自己的路,才是我們做老師應該保持的態度。這並不像宗教教誨下「你跟著我信」,反倒是在愛好智慧的光照中「發現你自己」。哲學不是宗教,但可以是教育或教化。我出身哲學,相信人生哲學必須先於倫理學;先自我貞定,再安頓人倫關係,而非處處受到人際關係牽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