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面向:養 生
老病學一如我心目中的生死學與生命教育,是扣緊華人應用哲學而發,且主要適用於華人社會。中老年華人到了上年紀以後,多少會想到養生的重要;甚至在「藥補不如食補」的傳統思想影響下,不斷講究飲食細節。懂得養生固然是好,但營養均衡同樣重要,這就必須請教西方科學了。如今華人大多相信西醫,西式養生之道其來有自,甚至各種西醫體制,都源自於中世紀;前述醫史便寫道:「像是倚重養生,以均衡的生活方式防治疾病;專業醫療照護體系的發展得到慈善機構和公家機關的支持;大學和教學醫院是醫學生學醫的主要場所。」所謂「均衡的生活方式」並非自以為是地閉門造車隨意進補,而是要有全盤考量。
老年學家邱天助在《老,自在》一書中引用統計數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健康與長壽取決於下列因素:自我保健占百分之六十、遺傳因素占百分之十五、社會因素占百分之十、醫療條件占百分之八、氣候因素占百分之七。」他從而建議:「要維繫身體的健康,我們必須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掉一些不良嗜好、不讓身體過度肥胖、定期體檢、堅持運動、選擇良好的居住環境、工作不超負荷、平時關注醫學訊息、多動動腦筋。」看似老生常談,其實知易行難。許多基本養生工夫多歸於常識,但必須經過智慧觀解方能為己所用,此即困而學之。像我過重且不愛運動,老來也只能從善如流開始養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