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是哲學科班出身,但拿到博士學位後便到外面去闖蕩;大學一教三十五載,卻鮮有機會講授本行專門課程,印象裏唯一可以列入哲學課的只有「宇宙論」。西方哲學除了工具性的邏輯和綜觀性的哲學史外,核心部分包括形上學、知識學、倫理學及美學,如今它們分屬本體論、認識論與價值論。哲學好講形而上的學問自不待言,本體論乃是其中之最;但古早的形上學其實也針對形而下的世界多所議論,那便是宇宙論。其實西方哲學正是由宇宙論所肇始,「哲學之父」
泰利斯指出萬物皆由「水」所組成,開啟了古希臘擺脫神話後正式的哲學討論。這當然不像今日科學僅作「現象」的觀察描述,而是必須深入「本體」,以進行「本質」的思辨探索;形而下的宇宙遂被當作形而上的本體來研究,明顯與科學取徑大異其趣。時至今日,宇宙論乃有哲學與科學的不同表述。
宇宙即指天地時空或世界,它可通過感官經驗所把握,但哲學家自始便不滿足於此,而希望運用理性思辨去深掘;以哲學的話說,科學說明世間「有」什麼,哲學卻想知道世間的「有」為什麼是「有」而非「無」。這是兩種完全不同層次的思考,作為「物理學之後」的形上學,永遠想追問物理現象之後、之外、之上,到底有何支撐。科學家竭力劃地自限,因此所見日小;哲學家不斷讓思維馳騁,達於玄之又玄。問題是形上學裏的宇宙論,已在十七世紀以「自然哲學」之名,努力蛻變為自然科學,終於釀成科學革命;新穎說法為技術突破賦予無限潛力,遂讓世人趨之若鶩。到如今科學宇宙論已經分化出各門自然學科,包括觀察宇宙天象的天文學。至於哲學宇宙論,自哲學於十九世紀上半葉步入現代後已明顯式微,似乎只有哲學史仍予關注,但天主教大學始終是例外。
輔仁大學是正宗天主教大學,以士林哲學為核心價值,現今輔大設有「天主教學術研究院」仍以此為依歸。士林哲學宗奉多瑪斯思想,上承亞里斯多德哲學,亞氏著作正是「形上學」之說的源始。為尊重傳統並正本清源,輔大哲學系自始至終都開設有「宇宙論」一科,講授士林哲學所繼承的哲學宇宙論。此課早年由我的學術導師武長德神父長期任教,輔仁之外只有東吳曾開此課,因其創系主任為輔大博士;我有機會教到此課,正是自東吳始。後來導師年老力衰,遂由我這唯一徒弟接手,直到我遠赴中南部任教為止。沒想到過了近二十年後我已退休,竟因母系在調整課程之際,暫時找我兼授一年,唯名稱已改為「自然哲學」;至於東吳早無此課矣。自然哲學雖有些玄,但絕不過時;若以哲學史搭配科學史以彰顯士林哲學,或能打造出一門有趣的整合型應用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