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輕死重生:大智價值論




【生死義理 3348

以「輕死重生」作為大智教化的價值論面向,表示大智慧的關注是落在生而非死的一方。死亡顯示出生命的限度,也透露著其中的意義和價值。人生的價值就反映在個我的內斂與外爍兩面上;內斂擁抱生活信念,屬人生義理;外爍則安頓人際關係,講倫理道德。這些價值論在哲學課題中,既包括探討道德實踐的倫理學,也納入研究審美活動的美學,二者理當無所偏廢。審美對象在大智教化內主要指生活美、人生美,其核心則為自然美,至於人為造作的藝術美則屬次要。這與一般分析藝術欣賞與創作的美感體驗不盡相同,而是指如何把人生盡量過得順乎自然,至於是否擁抱藝術修養則隨人喜好。人活著必須要面對並處理人際關係,倫理學之作用即在此;但面臨死亡雖可能有家人陪伴,卻終究只是一己之歷程,此刻就需要以美感去稀釋恐慌,「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大智教化教人從「向死而生」的生命真諦中,發現「由死觀生」的思索途徑,最終落實於「輕死重生」的生活實踐,這是本書上篇所要傳達的實用訊息,屬於應用義理的通俗化表述。我雖然是科班出身的哲學教師,卻始終不欣賞也不適應純粹思辨性或論證式的哲學路數,因此自認非此中人,而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居,嘗試另闢情意取向的應用義理途徑與意境,此即大智教化。大智教化的價值論歸於「群德美育」而非「美德育」,乃是以個體美感體驗為生命中心,群體社會倫理活動為外圍架構,勿使本末倒置。其實說穿了這就是「存在主義─道家─禪宗」三位一體的人生態度,盡量凸顯個人主體與主題,而將社會、倫理等事物活動置於背景中。當然生活不可能沒有背景,但是不應令其喧賓奪主,宰制身心。心智靈明才是主體,此外無它。

「輕死重生」教人以活在現世,勿對生前死後癡心妄想,其最具體的表現便在養生送死方面。今人多生活於上下兩代所組成的核心家庭中,為人父母養育子女可謂親職責任;至於要不要反向善盡孝道則見仁見智,畢竟現實中更多見的是「久病床頭無孝子」。這點在西方社會已成常態,即長輩老後由社會保障或福利體制盡量照應,此於華人社會似乎難以全盤落實。當然孝道的文化設計非但無可厚非,且更應從善如流;但為避免食古不化出現窒礙難行,實宜不斷與時俱進以推陳出新。有鑑於現今臺灣人的價值取向仍多歸於儒家傳統,尤以德育為然,我乃嘗試將之擴充為儒釋道「三家會通」的局面,以利推廣大智教化。但勿忘大智教化實乃「文理並重、東西兼治」,此處僅以對中華本土三家的反思,用以呈現臺灣在地的價值論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