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理散文為表達形式,書寫呈現自己的人生觀點,其實只是抒發一個退休大學教師平淡無奇的生活體驗。但我自認持續在從事生命思索,並且以此為志業。因此我樂於分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希望在平凡中見真章,同時觸發讀者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回想自己當老師的經歷:碩士班畢業前在學校教洋人講華語,雖然僅有三個月,卻領到生平第一筆薪水;服役時先下部隊,因為考上教官,重新分發到軍校教常備士官生,時間一年又三個月;退伍後做了三年多的事,其間還到美國進修一學期,終於下決心回母校讀博士班,從此展開我的大學教師生涯,至今擔任專兼任教師總共三十三年。過去我長期讀書教書,後來開始為文以載道、著書以立說。這是我作為讀書人的精神體現,不吐不快,至於不朽與否,並非我的關注。
2003年夏末秋初,我去成都四川大學短期講學,在城中遊歷時,走進杜甫草堂讓我感觸最深。草堂門口佇立了一座詩聖雕像,憂鬱的面龐和清癯的身影,彷彿背負了所有人間苦難;他也的確在顛沛流離中,五十八歲便病逝於舟船之上。書寫是他唯一的人生見證;四千餘首詩作留傳至今上千首,翻譯成八十幾種文字,在人間迴盪,這便是不朽!同樣道理,三十歲以身殉道的耶穌基督,以祂對宗教信仰的智慧光芒,照亮全世界及人心;在昇天兩千餘年後,地球上七十多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誠心接受祂的教誨,這也是精神不朽!如果用象徵的說法表示,我同意「精神不朽」即「靈魂不滅」。精神不朽可以嚮往,但無法刻意追求;追求不朽的人頂多有可能出名,但也許是千古臭名。我認為有一種可行方式,那就是見賢思齊;用古聖先賢立身行道事蹟作為楷模標準,然後身體力行。
今日人們的生命智慧可以通過宗教信仰、民俗信仰或人生信念醞釀形成。基督宗教在世界上造就了許多哲學家、宗教家,他們都是人類的精神導師。小時候我常到巷口的教會去讀經唱詩、喝牛奶吃餅乾,長大後才知道那是英國國教的聖公會教堂。讀中學時還維持到學校團契聚會聽福音的習慣,總覺得高聳的教堂充滿莊嚴肅穆之感。大學在天主教學校念了十年哲學,很自然地接觸到神職人員和深刻教義,對西方文明的根源有著進一步的瞭解。但是我始終沒有成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友,雖然有一天我意外地在主內弟兄姐妹面前,做了二十五分鐘的真心見證。依照我對終極情境的好奇與關注,我可以稱為基督信仰的「望教友」。然而一股揮之不去的民族文化情感,總讓我嚮往更親近的華人精神歸宿,不過我依然感受到上主的光照無所不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