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跟學生講,人心有三層次:感性、理性、悟性,對照的是三境界:常識、知識、智慧。不少人會跟著感覺走,但這並非全屬壞事,因為它可以豐富我們的常識。然而常識不可盡信,它容易出錯;前人經驗累積形成的知識,才是我們應該虛心學習的。人們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至少十六年的學校教育,知識的成分越發濃重,而且還在不斷更新,有些人一想到「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就洩氣了。好在生活所需所用,不全然靠瑣碎的知識,慧見的領悟也是重要來源。我長期著書立說,為激發讀者對於生命進行觀想而寫,介紹知識性議題只是方便法門,而非不二法門。人們藉著文字的橋樑,走進內心深處,發掘自己的生命靈泉,那才是真正的收穫。蔡琴有一首歌喚作「讀你」,若是朋友在讀過我的隻字片語之後,開始反身而誠地閱讀你自己,對我而言便是功德一件。
不過人的內心深處,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可思議甚至難以解讀的內容,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佛洛伊德所創的心理分析理論與技術,對此進行了深度探索挖掘,也為人類文明開啟新的視野。記得小時候上醫院,看見「精神神經科」五個字便感到害怕,怕裏面藏著神經病人。到現在我想到神經病不再是心理失常的病人,反倒是手腳不受控制而抖動的老人。醫學發展和知識分化,已經把精神病和神經病加以區別。事實上,佛洛伊德在十九世紀所受的乃是神經科訓練;後來醫院添增了精神科的設置,多少跟他的成就有所關聯。佛洛伊德雖然相信心理失常具有生物性原因,但是他後來將心比心、就心談心,發展出一套相當抽象深刻的解心術。由於人們經常「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他的解心術便包括對於夢境的解析。心理分析的貢獻不但在於透視生活,更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心理學最活躍的國家無疑是美國,曾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區分出美國心理學界的四大勢力:行為主義、心理分析、人本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馬斯洛本人對後兩大學派的創始曾經做出貢獻,至於心理分析則屬外來勢力本土化。心理分析能夠在行為主義掛帥的美國獨樹一幟,大行其道,反映出學院內外的落差。心理學在學院門牆內進行研究,必須謹守科學客觀性;而在社會上從事診療及諮商服務,則不能無視於人心的複雜性。心理分析自醫療界處理異常心理,刺激了部分心理學家走出學術殿堂,嘗試找出為正常人提供輔導諮商的途徑。如今包括心理分析在內,輔導諮商至少已經開發出十餘種操作模式,用以解決現代人生活中的問題與困擾。雖然心理分析往往看見的是異常心理,但是它他所發展出來的讀心術,卻映現出正常心理的廣度與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